老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老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6 17:3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 学案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像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老王这位平凡而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惶恐(huáng)   取缔(dì)    攥(zuàn)   凑合(còu)
荒僻(pì) 骷髅(kū lóu) 塌败(tā) 镶嵌(qiàn)
眼翳(yì) 愧怍(zuò) 滞笨(zhì) 伛(yǔ)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伛:弯(腰)曲(背)。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强笑:强颜欢笑。
愧怍:惭愧。
失群落伍: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3.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4.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学法指导一:
【词语含义与赏析五法】
1.看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2.看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
3.看本体,准确理解修辞义。
4.看效果,把握词语的感彩。
5.理层次,理清段落层次做具体分析。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
老王这一生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重义气,讲仁义。
两个字:“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并概括出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指名朗读第8~16段,说说这几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肖像描写:“直僵僵”“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描写:“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描写:“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 “攥着钱”“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最后一次出场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状况怎样?他已经病成这样却大老远来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此时的老王已如风中之烛,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可能,从后文知道,老王回去第二天就去世了,可以想见这次拜访对他来说是多么艰难。大概他觉得一生受作者一家的关照很多,必须得报答,他可能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用了生命最后的全部精力来完成这个重要的“使命”。一瓶香油、几十个鸡蛋在今天看来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贫病交加、濒临死亡的老王来说,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舍不得吃,拿来送给作者,可见这份感情是多么真诚。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注他人,这又多么令人感动。这一情节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老王善良和知恩图报的性格。
3.作者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这一举动怀有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为他的身体而担心,为他的不幸而怜悯,为他的真诚而感动,为没请他坐坐而抱歉。
4.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2)第八段中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语意矛盾吗?
【交流点拨】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3)第十段中为什么说鸡蛋“多得数不完”?
【交流点拨】其实那鸡蛋的数量是数得清的,但在那个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老王身体好时生活尚且那么困难,现在又病了那么长时间,没有了经济来源,这鸡蛋就显得特别宝贵。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鸡蛋了,而是代表了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在作者的心里,这份感情就显得格外沉重,所以感觉鸡蛋“多得数不完”了。
 (4)第十四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她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5)第十六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交流点拨】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她本能的反应。
步骤四 探究人物 感受形象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
(2)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3)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
(4)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厚道、纯朴、有良心的人。
4.面对老王的不幸,“我”和“我”的家人对他好吗?又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好。表现在:(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他钱。(4)“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5.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同情心、善心、爱心。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王是那样善良,他的生活却那样贫苦,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今天,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那样的人,对比他们,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都能像作者一家那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帮助他们,伸出我们的手给予他们一些温暖,那么他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只有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