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课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课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17 18: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推进新课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探究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1)根据课题2中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制法,制备下面实验需要的二氧化碳。
(2)取一瓶二氧化碳,观察、记录现象。返回(3)结合教材P117实验内容以及如下左右两图,完成实验①、②,叙述现象,并讨论分析原因。 返回①② [实验6—4]
向图示的烧杯里倾倒CO2。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也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实验6—5]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80mL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了 CO2可溶于水 交流、讨论、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填表:无色气体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能返回干冰 [拓展介绍]
干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在常压和-78.5℃时升华,升华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雾。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返回[小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二氧化碳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能溶于水;
④干冰易升华。返回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讨论]
(1)二氧化碳是否有毒?
(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深洞的底部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返回[共同分析]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一定量时,会使人窒息死亡,但是二氧化碳是无毒的。
[知识延伸]
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能否利用二氧化碳来灭火?答案:能返回[实验探究]⑴介绍紫色石蕊试液;
⑵分组完成教材P118实验及补充实验,探索有关二氧化碳另外的化学性质;
⑶叙述现象并讨论分析原因,填写下表。返回紫色小花变红紫色小花不变色紫色小花不变色
紫色小花变红
稀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第四朵变红的小花,加热烘烤后,又变紫,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所以红色小花又变紫了。返回 探究5
目的:碳酸的稳定性把在CO2中变红的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共同分析] 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 返回(4)实验探究: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返回[共同分析]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碳【CO2】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CO2+Ca(OH)2=CaCO3↓+H2O 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定二氧化碳气体的的存在。返回[共同分析] 白色物质是碳酸钙(CaCO3),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如下反应: CO2+Ca(OH)2=CaCO3↓+H2O[思考讨论]
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色物质,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返回[共同分析] 石灰浆中主要成分Ca(OH)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坚硬的白色固体: CO2+Ca(OH)2=CaCO3↓+H2O 炭火燃烧时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同时又生成了大量的水,所以看起来像“冒汗”一样。[思考讨论] 石灰浆【主要成分是Ca(OH)2】抹墙一段时间会变硬变白,为什么?要使石灰浆抹的墙迅速变硬,常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会“冒汗”呢?返回①灭火
②化工产品原料
③干冰作制冷剂
④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⑤气体肥料返回[共同分析]
⑴二氧化碳的用途: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B.干冰能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的 热;
C.二氧化碳能够制汽水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D.二氧化碳能作温室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典例剖析返回板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⑴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⑵密度比空气大;⑶能溶于水;
⑷干冰易升华。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⑴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⑵不能供给呼吸;
⑶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⑷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⑸氧化性:CO2+C 2CO
3.二氧化碳的用途
⑴灭火 ⑵化工原料 ⑶干冰作制冷剂
⑷干冰人工降雨 ⑸温室气体肥料
4.“温室效应”成因及防止措施,倡导“低碳”生活。返回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