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南二中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3.“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4.《明史 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明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并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 )
A.国家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抗击外来侵略
6.如图是元末明初时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倭寇由下列哪些日本人组成 ( )
①武士②农民③商人④海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8.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9.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价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 )
A.山海关之战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戚继光台州抗倭
10.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结合如图,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 )
A.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D.断绝对外一切贸易
12.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13.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14.“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出自下列我国古代哪部文学名著( )
A.
B.
C.
D.
15.如图是小明同学暑假准备阅读的文学名著,你知道该著作取材于哪一史实吗( )
A.唐朝晚期的农民起义
B.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C.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是甲乙两组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甲组:
乙组:
(1)甲乙两组同学收集到的资料中有的还没有写图示说明,请你帮忙补充。
(2)确定主题,由资料来看,甲乙两组同学研究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3)整理资料,史料分析:
a.甲组所集资料中出现最早的是什么?资料③对欧洲有着怎样的影响?
b.乙组所集资料都出现在什么时期?各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4)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探究,你认为甲乙两组同学了解历史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A.解读文物B.查阅文献
C.考古发掘D.实地调查。
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如图1)
材料三 明朝科举考生看榜图(如图2)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批使者来中国。根据材料一判断,这些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还有哪些。(举一例)
材料二“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2)材料二中的“海波平”和“逐荷夷”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到明清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
(3)材料二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三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三的另一个观点。
2015-2016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南二中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知识点,应把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状况.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结合所学知识:“瓦舍勾栏”指的是“瓦子”和“勾栏”.“瓦子”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指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它们都出现于宋朝时期.
故选D.
2.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经济的发展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解答】材料中“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等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具体表现.AB两项表述是错误的,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故选C.
3.“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相关知识,理解题干材料是解题关键.
【解答】题干材料出自清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材料中的“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故选B.
4.《明史 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科举制.
【解答】据题意可知,进行科举考试的科目,沿袭唐宋的旧体制,在其基础上稍微有所变更,专门从四子书和《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中出题.
A项,这句话并未提到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故A项不能获取.
B项,从材料中可知,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子书和《易》《书》《诗》《春秋》《礼记》.故B项能获取.
C、D项,材料中提到了科考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并在其基础上稍微有所变更.故C、D项能获取.
本题要求选择不能获取的一项.
故选A.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明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并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 )
A.国家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抗击外来侵略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明朝的对外交往.
【解答】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三者的共同点是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C.
6.如图是元末明初时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倭寇由下列哪些日本人组成 ( )
①武士②农民③商人④海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倭寇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故选B.
7.“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解答】解决本题需要对题干中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两句诗重点分析,关键是集中在“明”“清”二字.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
故选D.
8.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和危害.
【解答】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选B.
9.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价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 )
A.山海关之战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戚继光台州抗倭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17世纪末可知这个战役是雅克萨反击战.17世纪末,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故选C.
10.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的是乾隆帝;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
故选B.
11.结合如图,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 )
A.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D.断绝对外一切贸易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答】材料中漫画反映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图中的“广州十三行”由当时清政府特许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故选B.
12.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实陈述与历史评价的区别,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材料中对历史评价的表述即“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和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都属于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其中并没有加入作者个人的感情态度.而D项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则明显加入了作者坚闭关锁国政策的态度与价值评判.
故选D.
13.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考点】北京紫荆城和明长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
【解答】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成祖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气势宏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
故选D.
14.“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出自下列我国古代哪部文学名著( )
A.
B.
C.
D.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由关键词“火烧赤壁”“文学名著”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解答】A.《红楼梦》主要是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B.《水浒传》主要是讲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C.《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题文中的“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都是其中的故事,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西游记》主要是歌颂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故答案选C.
15.如图是小明同学暑假准备阅读的文学名著,你知道该著作取材于哪一史实吗( )
A.唐朝晚期的农民起义
B.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C.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考点】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本题考查《水浒传》.
【解答】图中书籍是《水浒传》.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是甲乙两组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甲组:
乙组:
(1)甲乙两组同学收集到的资料中有的还没有写图示说明,请你帮忙补充。
(2)确定主题,由资料来看,甲乙两组同学研究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3)整理资料,史料分析:
a.甲组所集资料中出现最早的是什么?资料③对欧洲有着怎样的影响?
b.乙组所集资料都出现在什么时期?各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4)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探究,你认为甲乙两组同学了解历史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A
A.解读文物B.查阅文献
C.考古发掘D.实地调查。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分析】(1)本题考查指南针、交子、《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造纸术、指南针、交子、《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了解历史的方法.
【解答】(1)由甲图③判断可知是宋朝的罗盘针;由乙图①判断是“交子”;由乙图②判断是《清明上河图》.
(2)甲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所以主题可确定为四大发明或古代科技成就.乙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是宋代的交子和《清明上河图》,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繁荣或商业的繁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②活字印刷术最早是北宋毕昇发明的.③罗盘针出现于宋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④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发明最早的是造纸术.观察乙组图片可知,交子、《清明上河图》都出现于北宋.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4)在甲乙两组同学收集的资料中,除甲组④外,都是文物.
故答案为:
(1)甲组:③罗盘针或指南针;乙组:①交子,②《清明上河图》.
(2)甲组:古代科技成就(或四大发明).乙组:古代经济的繁荣或古代商业的繁荣.
(3)a:造纸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b: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4)A.
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如图1)
材料三 明朝科举考生看榜图(如图2)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有关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了军机处的有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加强君权的有关内容.
【解答】(1)根据材料“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置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分析材料“王朝的权力中心”判断,这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材料三指的是明朝《科举考生看榜图》,体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材料四体现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进一步强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都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王朝统治.
故答案为:
(1)明太祖;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王朝统治.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批使者来中国。根据材料一判断,这些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还有哪些。(举一例)
材料二“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2)材料二中的“海波平”和“逐荷夷”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到明清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
(3)材料二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三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三的另一个观点。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戚继光、郑成功和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些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等.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游天竺都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事例.
(2)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了重大胜利.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抗倭是为驱逐倭患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根据“逐荷夷”可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以上材料看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由友好交往趋向互相冲突.
(3)材料二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同材料三的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观点相同.另一观点即同内部的分裂势力作斗争.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同内部分裂势力的斗争.
故答案为:
(1)目的:向中国学习.史实:鉴真东渡或玄奘西游.
(2)事件:海波平﹣﹣戚继光抗倭;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变化:友好→冲突(战争)(意思相近即可)
(3)观点: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史实: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016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