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白石坡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白石坡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7 14: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荆门市白石坡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在下列表格内)
1.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深入研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郡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3.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合并州县,减轻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监察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6.“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选自《天朝的崩溃》)书中所写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8.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优秀歌曲,他的代表作是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春天的故事》
D.《我的中国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27分)
10.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到完善、衰亡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据材料一,试概括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一条措施。
(2)据材料二,试概括主父偃建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11.近年来,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郑成功何时收复台湾?后来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实业救国”、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接着,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先贤们为“师夷长技”发起了什么运动?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的状元实业家是准?
(2)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于哪一年?
(3)材料中提到的“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辛。回首这一历程,你有何认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请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
(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荆门市白石坡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在下列表格内)
1.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深入研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郡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秦,虽死犹存”,结合所学知识: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选D.
 
2.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答】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的汉朝前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学说才获得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的地位.
故选C.
 
3.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合并州县,减轻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
【解答】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是汉武帝的措施,不是唐太宗的,排除含有①的ABC.
故选D.
 
4.《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监察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考试”“制度”“配备文官”,由此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
【解答】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所以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近两千年之久,故选D.
 
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映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
【解答】题目四个选项中,②③项都属于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①和亲结盟反映唐朝的民族关系,④属于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史实,属单向交流.
故选C.
 
6.“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选自《天朝的崩溃》)书中所写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鸦片战争的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中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开始.
故选A.
 
7.“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A.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D.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故选B.
 
8.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
【解答】题干直接设问考查西安事变与重庆有的相同点,张学良没有参与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是在日本投降后进行的,据此可排除①和④;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是两者的相似之处.
故选D.
 
9.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优秀歌曲,他的代表作是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春天的故事》
D.《我的中国心》
【考点】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聂耳的代表作品.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聂耳”“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人们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该作品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27分)
10.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到完善、衰亡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据材料一,试概括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一条措施。
(2)据材料二,试概括主父偃建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设立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趋势的子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郡县制的推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由材料“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可知,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的原因王国问题,即诸侯国的势力严重威胁着中央的统治.
(3)由材料“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我国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4)秦朝时期,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条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清朝乾隆帝为进一步加强君权,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我国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故答案:
(1)推行郡县制.
(2)诸侯王封国势力威胁中央的统治.
(3)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或标志着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4)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11.近年来,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郑成功何时收复台湾?后来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考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
(2)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
(3)本题考查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4)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祖国边疆(海疆)安宁;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贵国”是荷兰.“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是郑成功告荷兰总督的书信.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荷兰.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盘踞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罗刹”是沙俄.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戚继光、郑成功和康熙帝都反抗外来侵略;都是维护国家主权;都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抗击倭寇.
(2)荷兰;1662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3)沙俄或俄国;派清军进攻雅克萨或发动雅克萨之战.
(4)都反抗外来侵略;都是维护国家主权;都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实业救国”、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接着,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先贤们为“师夷长技”发起了什么运动?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的状元实业家是准?
(2)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于哪一年?
(3)材料中提到的“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辛。回首这一历程,你有何认识?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张謇兴办实业;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解答】(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付诸实践.
(2)1898年,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并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是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3)材料中“德、赛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改革开放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张謇.
(2)公车上书;1912年.
(3)新文化运动.
(4)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学习先贤们将祖国命运和自身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的文明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请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
(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和不抵抗政策.
(2)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和百团大战.
(3)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
(4)本题考查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材料“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2)据材料“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可知,这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抗日主张,抗日战争时期国人进行的著名战役有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3)据材料“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可知,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4)本题考查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作答.
故答案为:
(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百团大战.
(3)南京大屠杀.
(4)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2016年10月17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