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歌中提到197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政治:放弃,工作中心转移
思想:肯定讨论,确定指导方针
组织: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一.经济体制改革之旗(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怎么改革?二,改革伊始--农村
a.调整生产关系:
b. 调整产业结构:
三,改革推进---城市---
四,改革深化---建立 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改革伊始):调整生产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考:1982年中央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P8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材料一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农村工作会
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
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
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
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
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比较人民公社体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上的不同,说明为什么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一大二公,集体生产→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考:小说中田福堂痛苦缘于他不理解什么变化?家庭联产承包1978农业合作化1953人民公社化195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影响?材料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45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0年间增长82.8%,平均每年增长6.2%。农民收入人均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8年的545元,增长3.1倍。——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反思:家庭联产承包是现代化方向吗?【出乎意料的试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2010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材料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
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
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
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
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
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
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
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
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
以上。”——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意料之中的弊端】
●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
●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
●产权模糊的家庭联产承包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不利于稳定土地经营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B、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 城苏式集中计划经济制度刚一建立,其严重弊端就显现出来。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还拥有比较大的经营自主权的国有企业,这时完全变成上级行政管理机关的附属物,人、财、物,供、产、销全都由上级行政机关决定。这样的“生产单位”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急剧下降,连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也啧有烦言。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历程的制度思考》改革推进----城市---国企改革的艰难推进国企改革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推进----城市-----国企改革的艰难推进当时中央是否同意松绑?改革推进----城市-----国企改革的艰难推进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目标:
3、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十四大)如何改革?改革推进----城市-----国企改革的艰难推进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
权,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材料一:在整个年度(1989年)里,经济发展的速度降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经济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家,减少一半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二:1989年1月1日,一向严谨而慎言的《人民日报》在《元旦献词》中非同寻常地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三: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解体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材料四:1989年……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发生怀疑,国内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在这场争论中,市场经济成为一个焦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在一片责难声中,市场经济的主张在报刊上销声匿迹。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障碍?经济上——经济发展速度下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政治上——腐败问题严重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选用文件3:1992年中共十四大响应“南方谈话”,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选用史料10: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标准和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思想束缚,明确了改革目标。1992年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论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打破了思想束缚,为目标确立奠定理论基础。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响应“南方谈话”,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1、理论突破——1992年南方谈话2、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3、写入宪法——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4、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5、初步建立——21世纪初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完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相比有何特点?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强政府与强市场的有机结合,政府
与市场的“双强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这是由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正是植
根于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生发出不同于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的一些新情况:一方面是继续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激
励与配置资源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公有制之长去制约市场
经济的一些消极影响。 ——袁恩桢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富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6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国家经济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能源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全国人均寿命由1978年的68岁提高到2013年的76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大大推动了其他领域发展,民主法治、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贡献》 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信用失常的现象。其中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行为,一是经济合同失效,典型的表现是中国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贷款或服务费(俗称“三角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导致经济信用严重梗阻,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行;二是假冒伪劣商品越来越多,充斥全国各个市场,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受过假冒伪劣商品之害。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这些现象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建立道德和法制的双控机制
诚实经营,信守契约
服务社会,良性循环
尊重利益,和谐发展
完备法律,自觉遵守 课堂总结:
一.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伊始——农村剧变
三.改革推进——国企改革
四.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