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寺塔
欧阳修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治蝗笔记
陈经纶
蝗之为西北害久矣, 历朝治法不同。予游学江湖, 教人种薯, 时蝗复起, 遍嚼薯叶。后见飞鸟数千下而啄之, 视之则鹭鸟也。因阅埠雅所载, 蝗为鱼子所化, 得水则为鱼, 失水则附于破岸芦荻间, 燥湿相蒸, 变而成蝗。鹭性食鱼子, 但去来无常, 非可驯畜, 因想鸭亦陆居而水游, 性喜食鱼子与鹭鸟同。窝畜数雏, 爰从鹭鸟所在放之, 于阪岸芦荻嗤其种类,比鹭尤捷而多, 盖其嘴扁阔而肠宽大也。遂教其土人群畜鸭雏, 春夏之间随地放之, 是年比方遂无蝗害, 而事属创见, 未敢遍传以教人。值予倦游归, 未知此法后复有嗣音否。
24 《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教学目标:
《以虫治虫》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 “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朗读 引导、点拨、质疑 合作、激趣 、想象 、品味 赏析、 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中国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 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 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 东海西湖 南州北国 之游 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 天象地质 人文物理 之学 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 (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
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 ,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 和伟大呢?
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 生物学博士 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 历法 地理 地质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读一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屏幕上的朗读提示。
指名读屏幕展示的字音:狗蝎 大穰 喙 旬日 傍不肯
记一记 在桌子上画一画 写一写容易犯错的字。
指名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其他同学点评。
全班男女生比读 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读出停顿 ,并且相互做出评价。
二 含英咀华
译一译:
1 对照课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遇有疑难的 地方做记号关键字词做评注。(边读边圈点勾画做评注)
2 与小组成员或同桌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之后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如:“界” “皆 ” “悉” “以” “穰”等。
齐读课文——读懂句意
简短的文字却呈现出生动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如此生动有趣可谓妙趣横生。
找一找 课文中哪些内容都激起了你的浓厚兴趣?
趣容:
题目: 以什么虫治什么虫?虫竟然也能治虫闻所未闻
情节:一波三折 起伏跌宕 我们为农人担忧也为他们欢喜喝彩
效果: 神乎其神 出手不凡 立竿见影 佩服佩服
灭虫的方式 :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灭的 效果如此神奇
形状 :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 嘴上长有钳 样子如狗蝎子,激发我们的想象。
名字: 耐人寻味 思索再三 爱憎分明 果断做事 原则性强。
齐读课文——读出故事之趣味
品一品 这篇文章内容的生动有趣,源于它的巧妙用字 文意简短之中 却体现丰富的含义 ,那就不妨让我们找出一些巧妙用词来。
妙词: 方 虫灾形势严峻 忽 子方虫来得突然 让农人措手不及
悉 傍不肯功夫厉害 皆 傍不肯灭虫速度快
蔽 子方虫数量多 以 功劳大
温馨提示: 原来 写文章用字关键在于巧, 在于妙, 而不一定在于多 那我们大家在平时的 写作中,可要注意推敲一下用词, 相信你文章的 魅力会倍增。
品读课文 读出妙词之韵味。
三 故事时间
讲一讲 :《以虫治虫》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又是经历了怎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结束的呢 让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把简洁的文字改编成一篇生动形象的故事。
讲述时的要求:声音响亮,表述流畅。
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展开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辅之以动作及丰富的神情动态。
评一评 :评价的要点:
情节的讲述是否清晰准确?
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是否恰当?
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提到的?
哪些情节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小插曲: 说到它的样子和名字我们不妨一睹其 虫中豪杰的飒爽英姿, 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先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所绘画出的傍不肯的样子图片, 有方正版的 、形象版的、 卡通版的,然后再展示傍不肯的真实风采,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指名读课文——读出生动的故事味
四 雕璞为玉
1、学习本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简洁与优美之重要,不妨学以致用,我们先来对比两组句子,感受对比修改前后语言效果的不同。
(1、 “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我们的新老师姓李,我们叫她李老师。我们的李老师中等身材,留着短发。我们的李老师对我们可亲热啦!”?
参考方案: “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李老师,她中等身材,留着短发,对我们很亲热。”
(2、“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我想,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呢,我真后悔自己的反应那么慢。人家冒雨把我送回家,连屋子都没进。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感谢吗?我真想追上去向他表示我的谢意,可是他已经消失在雨幕中。上哪儿去找他呢?都怪我行动太慢了。这样做多对不起人家的一片心意啊!叔叔啊,叔叔,你太高尚了,和你比起来,我太渺小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的心情不禁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这就是我敬佩的一个人做的一件值得我敬佩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使我难以忘怀。”
参考方案:“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之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
2、修改自己最近的一次习作,使文章的语言简洁优美一些。
总结: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领悟到文字简洁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情节曲折之美,如果大家在阅读中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感悟,在写作时多一点斟酌, 多一点推敲,相信我们的文章会因之而亮丽因之而精彩,文章的语言自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预设构想:课堂容量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就将修改练习留为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附板书:妙词 + 趣容
作业: 修改近期自己的一篇习作,并且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中心,赏析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感知古代的科学成就
难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木塔,名为梵天寺木塔。它名噪一时,但在历史变迁中消失殆尽,如今已经没有了。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宋乾德二年(964年)重建。这节课,就让沈括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梵天寺木塔重修的经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轮读,教师纠正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分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注释进行互读互译,相互质疑解答,尝试翻译课文。
5.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拔,落实关键字词句的意思。
明确:(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 (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4)[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5)[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8)[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得事。
2、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四、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五、知识迁移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演示天体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祖冲之和圆周率
六、本课总结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24 《梦溪笔谈二则》 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 ) 如土中狗蝎( )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 千万bì地( ) 其虫旧曾有之( )
填空
(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 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是 , 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 有 一 虫 生,如 土 中 狗 蝎。
(2)则 以 钳 搏 之,悉 为 两 段。
(3)其 虫 旧 曾 有 之,土 人 谓 之 “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作业:识记相关文言字词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理解文中“患”、“贻”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断句,断句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4、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我国古代和科学成就以及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梵天寺( ) 贻以金钗( ) 但逐层布板讫( )
人lǚ( )其板 六幕相联如qū qiè( )( )
2、填空
对梵天寺“塔动”,匠师所用的方法是“ ”,而喻皓所用的方法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贻 以 金 钗,问 塔 动 之 因。
(2)但 逐 层 布 板 讫,便 实 钉 之,则 不 动 矣。
(3)人 皆 伏 其 精 练。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作业检查: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课件50张PPT。 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笔记《梦溪笔谈》二则24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重点)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闻,对天文、地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21教育网 沈括在《〈梦溪笔谈〉自序》里说:“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其中“谈噱”二字,尤其值得注意,表明沈括的写作动机,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的写作动机一样,无非是博记杂识,以为当时与后世的“谈噱”。这种“谈噱”式的著述动机,是宋代笔记的普遍倾向,士大夫脱离仕宦,优游林下,便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笔之于书,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与时尚。21教育网21教育网 笔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作者记载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载体。笔记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分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其丰富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笔 记21教育网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笔记体百科全书式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一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翔实的记载。《梦溪笔谈》21教育网喙 讫 梵 大穰
贻 胠 箧 huìqìfànrángyíqū qiè21教育网yí( )以金chāi( )
qū( )箧 mí( )束贻钗胠弥21教育网(一)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折服)21教育网(二)古今异义
1.岁以大穰
古义:年成。今义:表示年龄的单位。
2.患其塔动
古义:嫌,担心。今义:害(病)。
3.但逐层布板讫
古义:只,只要。今义:转折连词,但是。21教育网
4.悉为两段
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5.匠师云
古义:说。今义:指天上的云朵。
6.未布瓦
古义:铺排。今义:做衣服的布料。21教育网(三)一词多义
1.之: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指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
作用,不译
钱帅登之 代词,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问塔动之因 结构助词,的21教育网2.方:方为秋田之害 副词,正在,正当
方两三级 副词,才
3.如:如土中狗蝎 动词,像
而动如初 动词,像
匠师如其言 动词,遵照
4.以:则以钳搏之 介词,用
岁以大穰 介词,因为
乃以瓦布之 介词,用
贻以金钗 介词,拿,用21教育网5.其:患其塔动 代词,这
密使其妻 代词,他的
人履其板 代词,那
其虫旧曾有之 代词,这
6.盖:功盖五帝 动词,压倒,胜过
盖钉板上下弥束 连词,因为21教育网(四)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
实,使坚实,使牢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钉,用钉子钉,名词作动词。
2.千万蔽地
千万,成千上万,数词作状语。
3.人履其板
履,踩踏,名词作动词。21教育网(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1.悉为两段
点拨: 省略主语“子方虫”
2.岁以大
点拨:“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
子方虫
3.方两三级
点拨:省略主语“塔”及谓语“修建”21教育网倒装句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点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乃以瓦布之,而如初动”,意思是于是工匠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以金
点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金钗贻”,意思是拿金钗送给(她)。
被动句
子方皆尽
点拨:无标志的被动句,应为“子方皆被杀尽”之意。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梦溪笔谈〉二则》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①为②秋田③之害④。
②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⑤喙有钳,千万蔽地⑥;遇子方虫,则⑦以⑧钳搏之,悉⑨为两段。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
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以虫治虫译文:①方:正当,正在。②为:成为。③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④害:危害。⑤其:它的。⑥蔽地:遍地。蔽,遮盖。⑦则:就。⑧以:用。⑨悉:都。注释: 原文:③旬日⑩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④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⑩旬日:十天。?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注释: 译文:原文: ①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①两三级②,钱帅登之,患③其塔动。
②匠师云④:“未布⑤瓦,上轻,故⑥如此。”
③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这塔晃动。
匠师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工匠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梵天寺木塔译文:①方:才。②级:层。③患:嫌,担心。④云:说。⑤布:铺。⑥故:所以。注释: 原文:④无可奈何,密⑦使⑧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⑨以⑩金钗,问塔动之因。
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没有办法了,(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译文:⑦密:暗中,秘密地。⑧使:派。⑨贻:赠给。⑩以:用,拿。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使牢固。 ?钉:用钉子钉。注释: 原文: ⑥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⑦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 21,自 22不能动。
⑧人皆 23伏其精练 24。 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了。
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译文:?如:遵照。?遂:于是,就。?盖:因为。?弥束:紧密约束。?履:踩踏。21持:支撑。22自:自然,当然。23伏:同“服”,折服。24精练:精熟。注释: 21教育网1.“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答案】子方虫和傍不肯2. 用自己的话说说《以虫治虫》中“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虫子的方法。【答案】 “傍不肯”这种虫子的样子像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遇到子方虫就用钳捉住,把它们夹成两段,杀尽子方虫。21教育网3.简述《梵天寺木塔》主要内容。【答案】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21教育网1.本文略写子方虫,而详细介绍子方虫的天敌,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详略得当分析法。本文对子方虫的介绍一笔带过,而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时,则分别从它的外貌,数量,消灭子方虫的方式、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写。这样写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个中心。以虫治虫21教育网3. 为什么要在结尾才点明“傍不肯”的名称?
【答案】解开悬念,加深读者的印象。2. 《以虫治虫》给我们那些启示?
【答案】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 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21教育网4.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答案】 “傍不肯”的形状像蝼蛄(俗名土狗子),它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21教育网5.匠师判定木塔晃动的原因是什么?改进后结果如何?
【答案】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结果是:塔动如初。
6.匠师为什么要“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答案】一方面是由于匠师确实无可奈何,无计可
施;另一方面由于他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但又碍于自己的面子,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无计可施。21教育网7.喻皓的“笑”表现出了什么?
【答案】一方面流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8.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答案】逐层布板,实钉之。21教育网9. 面对“塔动”难题,匠师和喻皓的表现有何不同?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匠师是“无可奈何”,喻皓是“笑曰:‘此易耳。’”这样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喻皓技艺的精熟。21教育网10.文中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
而匠师接受喻皓指点后的实施过程,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答案】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文章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文章的重点;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21教育网【答案】作者运用反面映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喻皓建筑技艺的精熟。用匠师的“无可奈何”反衬喻皓技艺之精熟。又通过对喻皓语言、神态的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解决问题的轻松。最后通过其他人对喻皓的评价,从侧面突出喻皓的建筑技艺之精熟。1.【难点探究】《梵天寺木塔》是怎样表现喻皓建筑技艺的精熟的?21教育网2.【难点探究】《以虫治虫》中作者如何表现“以虫治虫”这一中心?
【答案】《以虫治虫》中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消灭子方虫的情况等。而介绍子方虫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以虫治虫傍不肯子方虫秋田灭危害生物防治,增产环保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反面映衬)塔身不稳,匠师无策。(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喻皓指点,塔定。揭示原因,众人叹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庄稼获得大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塔身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的生动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熟的技艺。1.文字简洁生动。 全《以虫治虫》只用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正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时应运而生,彻底消灭虫害,保证庄稼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准确地解释了木塔得以稳定的原因。2.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的介绍则一笔带过,突出了“以虫治虫”的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过程比较详细,体现他技艺的精熟。对于“塔定”的科学原理也交代得比较清楚,而匠师接受喻皓指点后的实施过程则一笔带过,突出了文章中心。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 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
——于丹 《人间有味是清欢》“傍不肯”的形状像“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们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们夹成两段。生物防治害虫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啄食树皮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
点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先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第二个小问题要联系实际来回答。一、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际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点拨:这道题可结合上下文,揣摩“密使其妻”的行为和“笑”这一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二、1.十日后,子方虫全被“傍不肯”消灭干净,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3.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的精熟。
点拨:文言词义的理解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的词古今意义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准确理解。(2)注意一词多义。有的文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理解有误,也容易导致文言难句翻译的失误。(3)注意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意动;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动词的使动用法,等等。(4)注意文化知识。有的文言文选段常常牵扯到古代礼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识,在翻译时也要留意,以免弄错。三、略。点拨:停顿,指语流中的间歇。停顿可以使说话人有调节气息的时间,一个长句不可能一口气说完,需要分成几部分来说;停顿也给听话人思索分析的时间,可以使其更好地领会说话人的意思。朗读课文必须正确地运用停顿,否则就会读成破句,造成歧义。停顿的位置及停顿的时间的长短和标点符号有关系。一般说来,顿号的停顿最短,其次是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时间稍长;段落之间停顿时间要更长些。重音,指说话时重读的音节。有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语句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强调重音的强度比语法重音要强。强调重音并无固定规律,依说话环境、说话人的需要而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