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数字会唱歌——探究《七颗钻石》
中“七”的文化内涵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话《七颗钻石》时,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提一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给其他同学解答。一位学生心思聪慧,提问:标题为什么是七颗钻石而不是五颗六颗呢?另一机智的学生马上找到答案:因为大熊星座中北斗星是由七颗恒星组成的。提问的学生对这一回答很满意,笔者也为这两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而拍手叫好。课后笔者由此引发思考: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偏偏选中的是北斗七星所在的大熊星座,而不是其他星座呢?他对数字“七”情有独钟吗?这必然引发读者对数字“七”的特殊含义和作者创作此文时思想基础的深层探究。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基督教经典《圣经》中,数字“七”被广泛使用,甚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是个代表完全和圆满的数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创世纪》记载: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上帝创造世界后第七天休息,因此世间万物中都有“七”的影子。在洪水到来之前,上帝告诉挪亚:洁净的畜类和空中的飞鸟都要带七公七母。在《启示录》中上帝列举了“七个教会”、“七个金灯台”、“七星”、“七盏火灯”、“七印”等。由此可见,数字“七”与《圣经》紧密相连,宗教信仰赋予了这个数字神秘、深刻、神圣的意蕴。
作为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庄园贵族,他的一生大多是在民风淳厚的乡村度过的。因此,托尔斯泰极其熟悉俄国的乡村,熟悉地主和农民的生活。童年的托尔斯泰接受的是“道德向善”的教育,虽然自幼丧母,父亲早逝,在姑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但姑母及家庭的其他成员却给予他仁爱、慈善、同情并帮助他人的良好道德影响。他的“人之初”似乎天然地带着“性本善”的印记,并且伴随着他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非常喜欢恬静的宗法制庄园生活,也幻想替苦难的俄国农民寻找幸福的天国,因而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大学时,托尔斯泰接触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他认为人活着就要为人类造福。他不断地钻研《福音书》,思想斗争激烈,便中途退学,回到自己的庄园进行农事改革,调节农奴与贵族老爷的矛盾,以期改善农民的处境。从70年代初起,托尔斯泰开始新的思想探索,产生了建立在真正基督教教义上的 “新”的宗教道德观念,即“托尔斯泰主义”,其核心就是“道德自我完善”和“不以暴力抗恶”。他彻底否定了官办教会,完全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并开始仔细地反省自己过去的生活,从而产生了忏悔的情绪。在托尔斯泰的观点中,忏悔的思想非常重要。忏悔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忏悔录》中,他广泛阐述了这一变化过程,他写道:“我与我的圈子里的生活决裂了,因为我承认,这不是生活,而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新的宗教道德观念的确立是托尔斯泰灵魂上的一次“复活”。
托尔斯泰主张的“博爱”是他宗教道德学说的基础。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只要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那么一个道德完善、没有暴力、宁静而永恒的宗法制社会就会出现,这就是托尔斯泰为之苦苦探索一生的理想。宣扬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厌弃了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改变了文艺观,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托尔斯泰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抓住了沙皇俄国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然而,最后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以“饶恕一切人”的“博爱”宗教思想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勿以暴力抗恶”为药方。
托尔斯泰思考着生命意义的永恒,他认识到上帝的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他意识到爱的力量强大。对基督博爱精神与道德完善的虔诚信仰与追求,决定了托尔斯泰终生人生真理的探索必然是一种人生道德精神的探索。托尔斯泰否定同恶进行暴力斗争,他强调贵族阶级的道德修养,主张道德自我完善,爱人如己。托尔斯泰认为只要“少数有理性的有钱人拒绝奴役他人,放弃自己的财产,并且自己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他们的榜样将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造,那隔在劳动人民与老爷们之间的高墙就会不推自倒”。
最美的数字会唱歌,擅长用文字抒写理想与追求,歌颂真善美的文学者们,对数字“七”情有独钟。托尔斯泰也将数字“七”带进了关心青少年教育的童话《七颗钻石》。托尔斯泰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1859至1862年间几乎停止创作,先后在自己庄园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并创办教育杂志。他亲自撰写了《启蒙读本》(1871—1872),旨在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处于他的世界观转变时期。
《七颗钻石》就是《启蒙读本》中的一篇: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出于爱心几次让水而感动上帝,水罐由木质变成银质再变成金质,水罐的变化伴随着小姑娘爱心的一次次提升。最终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巨大清澈的水流。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大熊星座。精心研究基督教、虔诚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的托尔斯泰,他熟谙数字“七”在《圣经》中完全、完美、圆满、无限的神圣意义,于是,他将数字“七”带进了这篇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
首先,托尔斯泰将钻石的数量定为“七”,应该是取它完全、完美、圆满的宗教内涵。数字七代表着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具有完全的权柄和能力,同时他也无限慈爱、公正、圣洁,具有完全的德性。“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过路人”是上帝的化身、被感动的是上帝,让水罐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并涌出水流的也是上帝。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得救了,人们都得救了,这是最好的验证。
其次,托尔斯泰将钻石的数量定为“七”,还应该是取它无限的神圣意义。所以,童话《七颗钻石》和象征美好事物永恒的钻石、恒星一样,有着无限永恒的教育寓意,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无限、永远地普照人间!数字“七”应是托尔斯泰对爱心的无限性的赞美,爱心是美好的,它的力量是神奇而无限的。在《七颗钻石》中,“钻石”和“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们正是纯洁心灵的象征,爱心的幻化。数字“七”的寓意和钻石、星座的寓意重叠在一起,象征着愿美好爱心普照人间的无限永恒。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托尔斯泰毕竟不是政治革命家,作为文学家,托尔斯泰高度重视人,提出人性需要不断完善,认为人的内在的力量,道德的修为具有无穷的潜力,对人类崇高的精神品质始终给予高度信赖,他的作品《七颗钻石》体现出了人性的魅力。
童话《七颗钻石》和托尔斯泰的其他巨著相比,可能显得很渺小,但它却体现了托尔斯泰的教育思想。短小的童话,它的教化意义如恒星,耀眼而永恒,更如经历岁月益发夺目的钻石,璀璨而弥足珍贵!托尔斯泰用数字“七”和璀璨夺目的钻石合奏的,是一曲爱的力量无限的颂扬之歌!一曲愿爱心无限永恒的希望之歌!一曲推崇自我修养的道德之歌!
参考文献:
[1]尹炎,张淑文.从贵族地主到宗法制农民——托尔斯泰思想历程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2]杜春荣.简论托尔斯泰的“博爱”[J].贵阳师专学报,1991,(01).
[3]曹海青.论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26 七颗钻石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想像的能力。
2.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干涸( ) 水( )guàn 舔( )净 一瞬( )间
咽( )喉 咽( )唾沫 呜咽( )
2.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 ( ) ( ) ( ) 和 (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 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组内交流你所收集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3. 认识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0—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5年进入文学界。他的成名作《童年》《少年》《青年》。此外他还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巨著。
托尔斯泰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综观托尔斯泰的作品,他的宗教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博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是人的出路。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聆听朗读,感知故事大意
1. 明确朗读童话的方法
明确:用童声来读,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2. a.在黑板上写出你觉得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2-3位同学)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独立思考,举手发言)
活动二:精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组长带领组员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讨论抢答)
1. 不写第一段行吗?
明确:不行。第一段点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说设置了人物活动的场景。
这些都是旱灾造成的(分析干涸和干枯)。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所有人都感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残酷( 生读课文)
在我们记叙文里,或者在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往往把人物放在特 定的场景里。比如说“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烈日似火”等等,这时候人物做事是不是 困难了一些呢?所以,第一段的这种场景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2. 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
明确:发生了5次变化。空的变出了水(是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摔在地上仍然变得端端正正(是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木的变成银的(是小姑娘对小狗的关心)
银的变成金的(是母亲对小姑娘的母爱)
最后变成了星星(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同情心)
原因:烘托爱心的巨大力量
活动三: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爱(生默读课文,然后1-4组讨论第一题,第5组第2题,第6组第3题,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口头展示)
1. 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小女孩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 水罐也一次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 我们的心也在变化中一次次被感动。下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 看看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把令你感动的情节找出来, 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明确:主要抓住四段话
A. 体验小女孩对妈妈的孝心(孝心感天)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小姑娘喜出望外, 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喝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分析:抓住“夜里”“哪儿”“竟”“喜出望外”
想像小姑娘会到哪里找呢?
你有过喜出望外的感受吗?
生朗读体现惊喜之情
B. 体验小女孩对小狗的关心(爱心如银)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分析: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
想像小狗在哭诉什么?欢喜时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C. 体验母亲对小女孩的爱心(母爱如金)
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
分析:母亲的形象
生朗读
D. 体验小女孩对过路人的同情心(博爱普照)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 小姑娘和她母亲的爱心, 就像天空中七颗钻石, 闪闪发亮, 照亮每个人的心灵。这堂课的学习让我们共同记住了一句话—— 爱, 可以改变一切!那就让我们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四)课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七颗钻石》是19世纪________(国家)最伟大的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童话,除此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干涸( ) (2)绊( )倒 (3)shùn( )间
(4)清澈( ) (5)小姑娘赶紧去jiǎn( )水罐
(6)小狗把它tiǎn( )净了(7)咽( )了一口tuò( )沫
3. 这篇童话第一段环境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姑娘的水罐在不同的情况下五次展示了它的神奇:
第一次:小姑娘找不到水累倒了,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样一位小姑娘?试作简要分析。
拓展训练
大胆想象: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26 七颗钻石 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
2.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感悟;
3.了解童话作品的教育意义,感悟永恒的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童话作品的教育意义,感悟永恒的爱心。
2.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激发想象
1、出示:旱灾干涸干枯焦渴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看到这四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后自由表达)
2、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指名读。分别出示反映旱灾的图片,指导感情朗读。
3、“就在这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水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
二、理解──感知想象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文)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神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重点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屏幕出示)
②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屏幕出示)
③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④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屏幕出示)
⑥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屏幕出示)
4、“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板书:爱心)“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学生交流汇报,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三、创造──发挥想象
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①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②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③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练写)
四、延伸──拓展想象
介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感受童话魅力。
板书设计:
空水罐
装满
神奇 还是满满的 爱心
变成了银的
又变成了金的
跳出涌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出示以下四组词语:
旱灾 干涸 干枯 焦渴
劳累 水罐竟然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绊倒哀哀地 舔净
反正 递给 忍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涌出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中,有哪些字的结构是一样的?
左右结构:渴凑咽唾沫涌舔罐
上下结构:累竟忍
重点指导:“渴”、“舔”、“罐”(相同点:左窄右宽)“累”(下面不是“系”),其它的字自己练写。
3、通过上面的四组词语,分别练习复述课文每段内容。
二、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练习讲述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三、续编故事
1.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2. 指名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四、拓展阅读
互相介绍自己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26 七颗钻石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由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了普照大地的耀眼的大熊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想像小姑娘所做的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体现的人物的美好心灵,领会到爱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我之所以把培养学生的爱心定为教学的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老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2)难点是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构思小女孩的梦。
本单元是奇思妙想单元,如何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进行奇思妙想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美妙的童话吸引着众多的孩子们,作为初一的学生也不例外。虽然以前在本册中从未学过童话,但在课外学生已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老师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生上的同行者、陪伴者。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本文是篇童话,学生较为感兴趣,所以我打算通过“谈——读——议——想”这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谈”,让学谈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谈童话的特点。这一环节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2、“读”,学生先通过默读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过齐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3、“议”,学生通过议故事的内容,议自身曾给予别人的爱或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及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4、“想”,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像小女孩的梦,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完成本课教学难点的任务。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四、说学法
初一学生普遍喜欢看童话,本篇童话篇幅较短小,情节也不复杂,浅显易懂,学生掌握童话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大碍,重要的应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即爱心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对小姑娘的想像,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我利用激趣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处于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童话吗?你们喜欢看什么童话呢?能说说吗?学生自由谈?大家都看了那么多好看的童话,那大家能不能说说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总结)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常用拟人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篇神奇的童话《七颗钻石》(板书)。
二、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学生第一次接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以非常有必要去了解,托尔斯泰这一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这些全属文学常识,学生需要了解。
三、学生先默读,扫清字词障碍
在初中阶段,积累字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而我设置了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补充以下几个字词:
干涸(ché) 舔净(tiǎn) 瞬间(shùn) 唾沫(tuò)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清澈:清而透明。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扫清字词障碍后,再一次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这个环节可以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信息上,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5、学生按导读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虽然这篇童话浅显易懂、但学生大多只从表面来理解而没能深入实质,理解较为肤浅、片面,因此我设计了导读卡,导读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我的导读卡共有3个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事故的内容。
虽然这篇文章较为简短,但它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全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她的爱心行动共有几次。
这一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水罐的神奇体现在“变”上,引出在这“变”内层的核心——“爱”再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文中其体现了几次爱,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
(3)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
这一安排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6、拓展延伸。
请联系你身边的事例,谈谈别人曾给予你或你曾给予别人的关爱及其感受,假如没有了爱,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一问题是对前面问题的拓展延伸,前面的问题是从课文内容上去把握爱心的力量,在认识上多少还带有片面性,把握得不够深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爱心的美好,爱心的巨大力量,从而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从而完成了教学重点的教学任务。
7、童话之所以让我们感到它的神奇是因为它里面的情节是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的,是什么可以使我们超越现实呢?大胆展开想像是童话的大特点,想像是童话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现在请同学们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想像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吧!
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兴越,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最后我让同学们欣赏歌曲《爱的奉献》,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再次体会爱的巨大力量。
课件32张PPT。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童话七颗钻石26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9. 句段品析10. 疑难探究11. 板书设计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 拓展延伸15.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8. 整体感知12. 本课主旨16. 课后作业布置3.能领会童话所营造的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2.了解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想象、拟人、夸 张、象征等。(难点)1.理解童话所表现的主题:真、善、美。(重点)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
活》等,他的好多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童话。21教育网 托尔斯泰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他曾撰写了《启蒙读本》,旨在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这部书共有373篇作品,其中有很多是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七颗钻石》就是其中的一篇。21教育网21教育网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童话的形象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是具有极大的夸张性的。童 话21教育网干涸 唾沫 水罐
狼吞虎咽 泉水呜咽 咽喉肿痛
倒水 颠三倒四hétuòguànyànyèyāndàodǎo21教育网bàn( )倒 shùn( )间
清chè( ) tiǎn( )净绊瞬澈舔21教育网1.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2.干枯:
草木由于衰老或缺乏水分、营养等而失去生机。
3.焦渴:
非常干渴。21教育网4.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喜出望外、喜形于色辨析:两个词都有高兴的意思。“喜出望外”侧重于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
兴。如:早晨醒来,看到心仪已久的连衣裙被放在枕边,小女孩喜出望外。“喜形于色”指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如:穿着漂亮的新裙子,她喜形于色,连走路都轻快了许多。
5.瞬间:
转眼之间。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七颗钻石》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21教育网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了上帝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21教育网2.文中的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表示了什么?【答案】空木水罐——有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
水罐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象征着小姑娘爱心的又一次提升。21教育网3.课文为什么不以“一罐水”而要用“七颗钻石”作标题?【答案】因为“ 钻石”和“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短文中,它们正是纯洁心灵的象征,爱心的幻化。而用“一罐水”做题目,就显得平淡、不新颖。21教育网1. “干涸”和“干枯”可以互调位置吗?
【答案】“干涸”与“干枯”不可以互调位置,“干涸”一般用于河道、池塘等,不能用于草木丛林。
2.这篇童话第一段环境描写突出了什么?
【答案】说明旱情之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21教育网3. 开头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地球上旱情的严重,为下文小姑娘一次次把水让给别人喝、体现其美好心灵作铺垫。21教育网4.第②段中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小姑娘“夜里”给“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醒来看到水罐里装满水后,不顾自己口渴,“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给母亲喝,这些都表现了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21教育网5.说说这第三段前部分一安排在情节上和人物刻画上的作用?
【答案】情节上引人入胜,再现曲折。从人物刻画上看,让小姑娘再一次接受考验,进一步突出小姑娘的爱心。21教育网6.第②③段中小姑娘的水罐一共变化了几次?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一共变化了五次:第一次由空罐变出水,是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第二次水罐掉在地上,水没有洒,也是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第三次木头水罐变成了银的,是因为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心;第四次水罐变成了金的,是因为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心;第五次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大钻石,涌出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是因为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心。21教育网7. 课文中有哪些情节最让你感动?请找出来,谈谈你为什么会感动。
【答案】如:①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情节:当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小姑娘毅然决然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明知艰难而一往无前,其对母亲的孝心,其不畏艰难的决心,令人感动。②小姑娘给小狗喝水的情节:当许多人都因缺水而渴死的时候,当自己的母亲还在床上等待水喝的时候,在自己也口渴难耐的时候,小姑娘却为了一只小狗而情愿分出21教育网 宝贵的水让它喝,挽救了小狗的生命。小姑娘对小狗充满了爱心,与自然界的生命平等、和谐相处,让人感
动。③小姑娘给过路人喝水的情节:小姑娘宁愿自己忍受口渴,“咽了一口唾沫”也要先让别人——哪怕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喝上水,这种先他人后自己、急难好义、大公无私的美德让人感动。21教育网重难点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叙述了这个小姑娘用她温厚的心去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和事物,她的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故事中的母亲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伟大和崇高。21教育网 【难点探究】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其故事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联系课文,说说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姑娘醒来的时候,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离奇)
(2)好不容易有了水,没想到小姑娘被一条小狗绊倒,水罐掉了。(曲折)(3)人被绊倒了,连狗都哀哀尖叫,水罐却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水未洒。(离奇)(4)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离奇)(5)水罐又从银的变成金的。(离奇)(6)到嘴边的水却因一位过路人的到来没有喝成。(曲折)(7)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并涌出巨大水流。(离奇)
(8)七颗钻石升空变成星星,成了大熊星座。(离奇)故事背景:旱情严重,水之重要。发生、发展生病的母亲找水木罐中装满水找到水先想到妈妈人倒地水未洒自己不喝却给小狗喝木罐变成银罐银罐变成金罐母亲让水给女儿喝小姑娘让水给过路人喝跳出钻石,涌出水流愿爱心普照人间故事结局:钻石升空,变成星座。七颗钻石 这篇童话通过讲述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让水而感动上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1.想象丰富。
作者笔下,水罐变得非常神奇,随着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非常符合读者的愿望,所以使人感到,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是应该发生的。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空水罐里突然装满了水,为什么会这样呢?吸引读者往下读。关于爱的名言:
1.爱是自然而来的,不是买得到的。 ——朗费罗
2.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富兰克林
3.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无法爱任何
人,则生犹如死。 ——格林贝克
4.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爱的地方。
——英国谚语
5.爱整个人类可能是一件易事;认真地去爱上一个人却很难。 ——谚语6.没有一种服装比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更迷
人。有人说无美就无爱,实际正相反:无爱才无美。
——佚名
7.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兰
8.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
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
何事物。任何人。 ——彭沙尔
9.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
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英·莎士比亚小姑娘的水罐的神奇在于会自己“变”。
作者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是为了说明爱心的巨大力量。
点拨:细读课文不难发现,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小姑娘和她母亲的一次善良的举动之后完成的,因而作者将水罐写得越神奇,就越能体现爱心的巨大力量。正是美好善良的心灵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一、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小姑娘的善良与美好心灵的礼赞,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永远闪耀美丽光彩的美好愿望。
点拨:这个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二、示例:一个“好梦”:历经艰险找到了水,小姑娘、母亲、其他人和动物欢乐地畅饮甘甜的水,阳光普照,溪水潺潺,草木葱茏,大地上生机一片,人们幸福地生活。一个“噩梦”:小姑娘找不到水,人类和动物口渴难耐,命运悲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点拨:想象合理即可。
略。点拨: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