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古代寓言二则 学案(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 古代寓言二则 学案(共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7 20:57:41

文档简介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三、自学交流
1.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并介绍《韩非子》。
2.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
4.教给方法,归纳整理。——抄好原文,空好格。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



者——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
   
想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先自


足——先量了自己的脚。
度:duo,量长短
其:自己的




坐。——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表承接

量好的尺码
自己的
同“座”,座位


市,



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到…去
集市
可是,却

量好的尺码
已得履,——已经拿到鞋子
已:已经。

曰:“吾


度。”——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




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就返回家拿尺寸。
反:同“返”,返回。取:拿。
之:量好的尺码。

反,市
罢,

不得履。——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等到
结束
终于
人曰:“何
不试


足?”——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为什么


曰:“宁

度,


信也。”——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宁可
量好的尺码
自己
5.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6.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郑人有欲买履者(
)(   )
置之其坐(
)(
)(

市罢(  )
而忘操之(
)(
)(

何不试之以足?(
)及反(  
 )至之市(

遂不得履(   )
乃(
)曰
吾忘持(
)度
3.一词多义。
【度】①先自度其足(

②吾忘持度(  
 )
【之】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何不试之以足(    )
【而】①而置之其坐(

②而忘操之(

4.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4)宁信度,无自信也。
5.课文内容理解
1)请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2)郑人最可笑的“言”:
郑人的疏忽表现在:
郑人犯的错误是:
郑人的买鞋方法是
最好的买鞋方法是
3)《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4)说出《郑人买履》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5)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在大街上正好遇到买履的郑人,你准备跟他说些什么?
6)你觉得《郑人买履》的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六、反馈反思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三、自学交流
1.齐读课文《刻舟求剑》。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继续采用上节课所用的方法整理字词句意。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有个楚国人渡江
涉:搭船渡江



舟中坠

水——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的






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急忙






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这儿
我的
无意义

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停止



舟已

矣,而
剑不行——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但是



此,
不亦

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样
不也是
迷惑,糊涂

3.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4.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5.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请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7.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字意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   )
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2.一词多义
【之】④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其】①遽契其舟(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①先自度其足(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翻译句意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读课文,回答问题。
1)楚人最可笑的“行”:
2)
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4)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他们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答:
5)试想一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掉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六、教学反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