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2.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重点难点】
1. 积累字词,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2.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自主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
雕镂( ) 婵娟( ) 萦绕( ) 绚丽( ) 谆谆(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 辨析词义填空。
(1)凝视 凝注
①有时 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②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 在眼睛里。
(2)沉醉 沉浸
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 在诗的意境之中。
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面诗句。( 只写序号 )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5.根据要求写出下面诗句。
①咏草:
②咏风:
③咏花:
④咏雨:
【自主合作探究】
6.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本文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的一再邀请撰写的。题目《往事依依》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7.本文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你能说说作者记叙了哪几件往事吗?
8.初读课文,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的成长源头吗?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是什么?
【反馈检测】(20分 )
9.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 4分 )
①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 形容水面辽阔 )( )
②《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 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 )
③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结,凝结)在眼睛里。( )
④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灿烂美丽的色彩)。( )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①《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探寻到了她成长的源头,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②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
③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和国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④作者以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11. 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 13分 )
(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 )
(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 ”;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 ”。 ( 2分 )
(3)仔细阅读这两节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 3分 )
A.《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
B.《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D.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4)你读过哪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默写在下面。( 4分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重点难点】
1. 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自主导学】
1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
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
13.这篇回忆性的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充实,主题鲜明。试分析作者的构思 并揣摩作品融情于景的写法。
【自主合作探究】
14. 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好像” “不知不觉”写出了一种什么情状?传达出一种什么心情? )
15.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 ,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运用排比、短句,写出了风光的气韵,说说你的理解 )
16.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悲歌慷慨”写出了老师的什么情态?传达出老师什么情感? )
17.课文说:“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实际,谈谈体会感受。
?
【反馈检测】
1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①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什么?(2分)
②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4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③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④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2分)
⑤“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写几句话刻画。
卖白菜
学习目标
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尤其是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尤其是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在老舍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勤劳、坚强,和对子女深沉的爱。而在“黑暗、恐怖和饥饿”的童年成长莫言,母亲又将会给了他怎样的教育?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震撼?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一)温故知新: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
3.小说的人物描写有哪些?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了解莫言与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学生浏览全文,按照故事的发展,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4、从这些事情中,你觉得母亲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小组合作,研讨难点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母亲苦着脸,……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
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
(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①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① 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太太形象?
② 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三)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四)、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五)、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成功刻画母亲形象的?
四、拓展延伸,运用提升
人穷不能志气短,再穷也需要真诚实在。读了课文后,你能否感知这一点?请谈谈你的认识。
五、巩固达标,当堂训练
1、课后一题、三题。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
⑴学生生活时代的乐趣。⑵书,给我广阔的天地。⑶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千家诗》。⑷很大程度来自读书。⑸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花环的。
A.⑴⑷⑵⑸⑶ B.⑴⑶⑸⑷⑵
C.⑴⑸⑶⑷⑵ D.⑵⑸⑶⑴⑷
5.请写出你所收集的描写出夏秋冬的古诗名句各一组,注明出处。(课文中出现的除外)
春:
夏:
秋:
冬:
课件36张PPT。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叙事性散文往事依依7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9. 句段品析10. 疑难探究11. 板书设计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 拓展延伸15.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8. 整体感知12. 本课主旨16. 课后作业布置(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
情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
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
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21教育网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生,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著名语文特级教
师。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
等。21教育网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文时,作者对部分文字做了改动。21教育网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散文21教育网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泛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多沉雄豪迈。田汉田汉(1898—1968),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县人。所写《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后被采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辛弃疾21教育网 浩淼 婵娟 雕镂 如晦
素娥 水浒 橘绿 白鹭 miǎochánlòuhuìéhǔjúlù21教育网chán( )娟
心旷神yí( ) 眼花liáo( )乱
滚瓜làn( )熟
婵怡缭烂21教育网竟(jìng)竟然
竞(jìng)竞赛魔法记忆之比较记忆法:对于有细微差别的字,可以用比较法先发现两字的区别,再进行记忆。如:“竞”中间是“口”,“竟”中间是“曰”,比“口”多了一横。
21教育网1.历历在目:
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例句:虽然索契
冬奥会已经结束,但我国运动员奋勇拼搏的情景仍
历历在目。
2.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
3.徜徉:
安闲自在地步行。徜徉、徘徊辨析:两个词都有“走动”
之意,但“徜徉”侧重闲游,安闲自在,如:他徜徉在那
个美丽的公园中。“徘徊”侧重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犹
疑彷徨,如:他一个人在江边徘徊。21教育网4.浩淼:
水面辽阔无边。淼:形容水大。
5.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例句:
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人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因为太
阳每天都是新的。
6.津津有味:
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例句:除夕夜,妈妈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们吃得津
津有味。
7.眼花缭乱:
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例句:商场里的商品琳琅
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21教育网8.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例句:这里的湖光山色让我们心旷神怡。
9.雕镂:
雕刻。
10.滚瓜烂熟: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例句:中考阅卷老师早已把评分标
准背得滚瓜烂熟。
11.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安静。例句:大师一出场,全场鸦雀无声,随即掌声如
雷。
12.镌刻:
雕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往事依依》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找出文章的过渡句,用波浪线画出来。21教育网1. 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答案】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2.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你能从作
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到作者成长的源头吗?21教育网【答案】与读书(画)有关。 少年时代多读优秀
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21教育网标题中“依依”二字,照应了第一小节中哪几
个词?
【答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21教育网【答案】用“不少”“有的”和“几件”对比,用“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第一段第2句话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有什么作用? 21教育网对比效果分析法。要想分析好对比的效果,首先必须了解对比的特点和作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对比的作用在于,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本题中对比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我”对往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便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1教育网【答案】不矛盾,“极普通”是指画很普通,“百看不厌”是指“我”看了很多次都不感到厌烦,充分说明“我”对画的喜爱程度。“极普通”和“百看不厌”充分揭示了“我”对画的痴迷。3. “极普通”和“百看不厌”是否矛盾,为什么? 21教育网 4.第四段引用《千家诗》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处引用诗句,突出《千家诗》带给“我”的无
尽的享受和浓郁的生活情趣。21教育网5.作者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答案】不能调换。作者引用的诗句是按春夏秋
冬的季节顺序排列的。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时序演变,符合人们的感受习惯。6.如何理解“雕镂”一词的表达效果?21教育网【答案】“雕镂”一词写出了印象深刻的程度,说明老师讲的课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7、细细品读文中对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状描写,分
析有何异同?21教育网【答案】相同之处: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8、课文题目为“往事依依”,课文内容写的主要也是对往事的
回忆,这样看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多余呢?21教育网【答案】不多余。开头一段是用来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的,结尾则是对全文几件往事的总结,并且还指出了这几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从而深化了主题。可以说,作者在文章开头紧扣“依依”,在结尾回应“依依”,中间叙事围绕“依依”,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9.此处为何再次强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时的情态?21教育网【答案】再次强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时的情态,充分说明其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至今还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重难点小结21教育网 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受老师的影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以致于作者至今清晰记得当时两位老师教书的样子。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敬重老师,珍惜课堂,认真听好每一节课,为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定的基础。21教育网【答案】第六段:光念几篇课文是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地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1.【主题探究】本文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教材编写组特邀于漪老
师写的,那么于漪老师向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文
中何处体现出来的? 21教育网【答案】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如课文的第⑤自然段,所举事例都是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诗(
词),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词)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的方式,学生都深受感染。不同之处在于所讲诗(词)一古一今;老师讲课时的情态一个是头与肩膀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难点探究】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往事依依引出难忘之事看山水画、观《评注图像
水浒传》插图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品《千家诗》 心旷神怡
听国文课 怡情明理
听老师教导 多读书,读好书回 忆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点题:催“我”奋进热爱自然
本文通过“我”对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1.选材精当,精心选择了四则材料,要言不烦。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第⑥段中老师深情的话中蕴含哲
理,更增添无穷魅力。
2.首尾呼应,突出主题。第①段和第⑥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3.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全文多处引用名言佳句,显得文采斐然。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同学们,好好学习语文,陶冶自己的文学情操,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吧。一、阅读课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深情”上,而应细加领悟。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作者的热爱大自然之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作者的好读书、善品味之趣;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作者的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点拨:想一想课文内容,写的都与读书有关,都有作者的感受,我们应从内容入手加以分析。略。
略。
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