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夏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十七 夏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7 21: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夏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澹澹( )
芊芊(

磅礴( )( )
黛色(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
为什么?【出示图片】
作者梁衡对夏天是喜欢还是讨厌呢?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这篇
课文。【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
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听读的过程中,带着来时布置的两个任务:1.把不会读或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圈出来。2.你认为,作者对夏天有怎样的感受?
2、【播放朗读录音】引导: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喜爱、赞美】
3、提问:(1)听完录音后,同学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吗?
(2)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紧张、热烈、急促。
五、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过渡:第一段是作者对夏的总体感受,那么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来表现夏天的这些特点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用符号标注出来,画好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①、学生看课文,画句子并相互讨论
②、老师巡查学生完成情况
2、提问表现夏天特点的具体句子。在这些句子里,都能充分地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热烈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夏天真的很美。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除了写夏天的景色之外,课文第四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呀?引导:人的劳动的场景:收割、打场、追肥、浇水。
4、我们刚才感受了语言的魅力,想看看夏天的美景吗?【出示幻灯片】
品德教育:在夏天里劳作的农民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辛苦的背后是丰硕的成果,我们同学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应该有这样的体会。那我们就要认真努力劳动的同时,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
5、作者写了夏天的景和人,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引导】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对夏天的喜爱
景【美】
人【勤】
对辛勤劳作的人民的赞美
【当堂训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可是:
3.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4.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5.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考连接】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明山
向晚时分,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
这是一座新修的穿越城市中心的公园,狭长,半自然,依水筑路,颇具水乡特色。
突然听到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我一惊,这是我今年也是近年以来听到的最真切的鸟语。如此近距离,不能不让我生出几分感动。
“是什么鸟?”
“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爱人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完全不像久病后的康复者。显然是鸟语的作用。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鸟一生中都在歌唱,不管发生什么,即便在呻吟,也不放弃,直到翅膀化作泥土。
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
最有乡土情结的要算俗称叫天子的云雀,也叫云燕。光名字就很光彩,很动感。灵如雀,形似燕,飞入云,叫满天。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随着吱嘎吱嘎的叫声满天荡漾,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它,又怕因为速度太快看走了神,先是辽辽远远地叫,然后一动不动地定格在那儿,像依附着什么,只把一双翅膀扇动。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唧唧喳喳的麻雀,语言简短得像方言。麻雀小,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成群结伙,吵闹声不绝于耳。麻雀的叫声与赶秧雀的姑娘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稻草人的音乐天地,也是原野的一大景观。
鸟语给我们幻想,让我们迷惑。鸟语的情感,鸟语的色彩,使我们始终无法穷尽其奥妙。
对鸟语的模拟,大概是艺术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条通幽的曲径。刘天华是一个用手指抵达鸟语的高人。他创作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是解读鸟语的一次尝试。两根弦,流淌出山与鸟的和谐之源,天籁之音。在鸟语的招引下,我们感受着乐曲音色的听辨和情绪布陈的风景。空山之空,乃是充盈万物的无穷之大。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我到过武汉东湖边的鸟语林。那可真正称得上是鸟语天空。那些悦耳动听的鸟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鸟语斑斓,直让人顺利地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你看,那么多鸟的花冠,鸟的羽毛,鸟的翅膀与它们个性迥异的叫声相得益彰,成为大自然天造的杰作。以鸣禽为亮色,组成了一个偌大规模的歌剧院。丹顶鹤、绿孔雀、白鹳、红腹锦鸡、金雕、乌雕,还有来自异国的金刚鹦鹉、黑天鹅、火烈鸟……全都云集于巨大的鸟类活动网之下,又不舍其飞翔的自由。我十分欣赏鸟语林的设计宗旨:既求鸟类生态环境,又求造园艺术精美。走进鸟语林,你不能不萌生与鸟们交流的意想与欲望。
众多的鸟语,就像润物的细雨,构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启蒙教材。鹧鸪喊雨,喜鹊报喜,布谷催耕,雁过留声……鸟语的涉及面和包容量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人间四季,天下六合,鸟语,原来是会歌唱、会飞翔的星辰。
或许生态是一个矛盾体。正是一些矛盾的自然消长,才构成了万物生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我们行走着,月亮出来了,爱人说:“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
月华如水,鸟语沐之。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射出”如果改为“飞出”好不好?为什么?
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
2.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请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作点赏析。
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3.“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在这片记忆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4.仿写句子。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
鸟语              
 。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