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课件55张PPT。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就不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说明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古文《论语》十二章29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相关资料4. 检查预习5. 听读课文8. 句段品析9. 疑难探究10. 板书设计14. 教材习题讲解7. 整体感知11. 本课主旨15. 课后作业布置6. 翻译课文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3.拓展延伸(难点)(重点)(重点)1. 积累文言文词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文言文。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21教育网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21教育网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21教育网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论语 愠 曾子 吾
三省 传不习 逾 21教育网lúnyùnzēngwúxǐngchuányúdài( ) dān ( )
gōng( ) 博学而 dǔ ( )志21教育网殆箪肱笃21教育网(一)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21教育网(三)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动词
温故而知新 得到,动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动词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能够,动词
3.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译,助词
4.其: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们(的),代词
其恕乎 大概、也许,副词21教育网5.而:人不知而不愠却,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并且,表顺承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 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1教育网(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点拨: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点拨: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即“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句首省略了动词“择”。21教育网(六)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作补
语,表示达到极点。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3.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4.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5.富贵浮云: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
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21教育网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作为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7.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像河水一样逝去。
8.匹夫不可夺志: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9.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生活。
10.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且意志坚定。21教育网(七)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论语》①十二章
原文: ① 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yuè)
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译文: 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③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恼怒。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注释: 原文: ②子曰:“温①故②而知新③,可以④为⑤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译文: ①温:温习,复习。②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新:新的体会,新的理解。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可以:可以凭借(这一点)。⑤为:动词,做,当。注释: 原文: ③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⑥乎?传⑦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我和朋友相交诚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呢?”译文: 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②吾(wú):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替。⑥信:诚信。⑦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注释: 原文: ④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 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译文: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⑥逾(yú)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注释: 原文: ⑤子曰:“学而①不思则②罔(wǎng)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译文: ①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②则:就。③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④殆:疑惑。注释: 原文: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译文: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能忍受。注释: 原文: ⑦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译文: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②者:代词,“……的人”。③好(hào):喜爱,爱好。④乐:以……为快乐。注释: 原文: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译文: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泛指胳膊。③于:介词,对,对于。注释: 原文: ⑨子曰:“三人①行②,必有我师焉③。择其④善者⑤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译文: ①三人:几个人,不是实指,虚数。②行:行走。③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④其:代词,他们(的)。⑤善者:好的方面,优点。注释: 原文: ⑩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译文: ①川: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注释: 原文: ?子曰: “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译文: ①三军:指军队。②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注释: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译文: ①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注释: 21教育网1. 本文重点从哪些角度来论述的?【答案】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21教育网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答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21教育网3.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答案】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21教育网4.哪些语录是介绍个人修养的?【答案】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21教育网1. “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21教育网2.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答案】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21教育网3.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案】 “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 ;“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 “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21教育网主观感受题解题法。
主观感受类问题多考查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收获、看法等,答题时可分四步走:一是围绕文章中心,确立自己的观点;二是写出自身的体会;三是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四是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21教育网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答案】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21教育网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21教育网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答案】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1教育网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答案】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 与 “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21教育网【答案】本题运用词语(句子)能否调换顺序分析法。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1.【难点探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21教育网【答案】这句话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学习效果的原因不只是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启示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内容,更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2.【难点探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学习内涵?你有怎样的启示?《论语》十二章学习
是为
了更
好地
做人学习方法→第1、2、5、12章修身做人→第1、3、6、
8、11、章学习态度→第4、7、9章珍惜时间→第10章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1.立意深远,思想深刻。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出自《论语》的成语积累1.犯上作乱:犯 ,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自《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3.一言以蔽之:蔽, 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自《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一、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巩固知识。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二、示例:1.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孔子认为,弟子中,听自己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
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孔子在这里极力赞赏颜回的好学上进,赞同颜回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的品质。三、1.“不亦说乎”:不是很愉悦(愉快)吗?“不亦乐乎”:不也是非常快乐的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采取了递进的形式,点明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四、1.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2.yuè同“悦”,喜悦。
3.yān于此,在这里。
4.gōng泛指胳膊。
5.dǔ坚定。
6.yùn生气,恼怒。
7.xǐng反省,检查自己。
8.wǎng同“惘”,迷惑而无所得。
9.dài同“怠”,疲倦而无所得。
10.yòu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 难点
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孔子:
《论语》: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注音
说 愠 省 逾 罔 殆
2)解释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耳顺: 罔:
殆: 逾:
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则》。
知识链接: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 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2、孔门弟子简介
(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3)子路简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4)子游简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又称。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 而: 时:习: 之: 亦:
说: 乎: 乐:
朋: 自: 人:
知: 而: 愠:君子: 朋:
翻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 三省:
三: 谋:信: 传:翻译: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学: 立:
不惑: 知: 天命:
耳顺: 逾: 矩:翻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 故、新:
而: 知:
可: 以:
为: 矣: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 而:
罔: 殆:翻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 箪:陋巷: 堪:翻译:
合作探究:
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练习反馈:
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中庸 孟子 大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
二、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
(4)《论语》的“论”读“lùn”。 (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二课时
课前导学: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注音
箪 堪 肱 笃 论
2)重点词语
川: 乐(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笃:
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3、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课时
练习反馈: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二、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1)学而时习之。?(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表修饰的有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四、古今异义字
古义 古义
君子 可以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匹夫 罔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水 朋
今义 今义
古义
儿女
今义
五、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新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基于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少的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了解句意。
3、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3.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此方法可帮助学生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增强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2.情景教学法
此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学法
1.自主学习法
????学生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诵读法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采用诵读法可以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和停顿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北宋初年有一位宰相叫赵普,大家都说他读过的书就只有《论语》一本而已。宋太宗赵光义听说了就问他,他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流传开来。提出问题:《论语》究竟讲了些什么问题?为什么《论语》会有如此巨大的价值呢?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兴趣。?
(二)背景介绍
首先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其次是介绍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梳理课文?
1、让学生诵读课文,并参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初步了解每句的含义,并进行背诵。
2、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
本阶段的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整理知识点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并熟悉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即“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等学习重点。
具体教学内容如PPT所示,至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一已被解决
(五)联系生活理解探究
这一环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针对初中生在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板书设计
我对本课的板书设计如PPT所示,采用了树状的归纳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