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7 21:5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 弘 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写自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 书信,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型文体,但其本身不排除审美性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多记事承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则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交相辉映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人间天堂参与,此处指欣赏[译文]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赏的。巍峨的高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的照耀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色彩斑斓。青翠的林木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每当早晨,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每当傍晚,夕阳将要落下,可见到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总起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_____。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巍峨之美、水的清澄之美五色交辉之美
青翠、光与石壁早晨之美夕阳之美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搭配,晨昏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高峰入云仰视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视线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晚时间时间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合作探究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是写景部分,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3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沉醉山水美景的愉悦,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意。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 谢 中 书 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仰观:高峰俯察:清流远景:石壁、林、
竹、雾近景:猿、鸟、鳞静动实是欲界之仙都总分总板书设计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简介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写作背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盖:
耳:高兴的样子想到考虑于是 就睡觉澄澈明净原来是罢了[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闲闲置
闲暇(政治生活清闲)
闲雅 我认为闲藏在_______字/句,
因为________。
如此闲雅,诗人又会写出怎样的
闲雅月色呢?月光藏在哪?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
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
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盖竹柏影也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一切景语皆情语品闲情、悟闲愁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两个问句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但少闲人如两人二者 旷达乐观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
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
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
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
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
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
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
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
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冻风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百步辄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娟然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茗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罍而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就擦洗脸煮茶端着酒杯2. 翻译下列语句。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高的柳树夹立堤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有
些湿润。用泉水烧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驴子的。(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知道郊野以外未尝没有春天。3. 请你在原文上标出写景和抒情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 ······ 清澈见底”,“柳条 ······ 柔梢披风”等。
抒情的:“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 ······ 皆有喜气”。4. 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