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7 22:01:17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 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过程:
预习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2)掌握一些词语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3)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总结: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强品味。朗读时要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试着读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咏月名句背一背。
二.质疑提问
《十五夜望月》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三.检测评价
(一)《十五夜望月》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二)《我的思念是圆的》
1.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2.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 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二、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1.文题理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背景理解。
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2)品读。
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预设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赏读。
①根据品读结果,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简短的赏析的文字,交流。
②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比照体会。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板书。
第二课时
一、下面我们看第三首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
1.文题理解。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追求美好的团圆……
2.背景理解
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诗意结合在一起。
3.走进教材。
(1)认识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逝于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
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3)谈话引题。
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团圆节。诗人从月亮是圆的,想到自己的思念也是圆的,引出联想,表情达意。
(4)朗读全诗。
①先集体朗读。(老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整体感知。
(1)先默读,了解全诗大致内容。
(2)第一节。
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比成是圆的,很形象。
联想到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引导学生思考有何言外之意?
明月朗照,你能联想到什么?
(3)第二节。
我的思念是圆的,想到西瓜、苹果也是圆,由此也联想到什么?
为什么诗人说:“谁能把月饼咽下?”
大家可以小声讨论,可以发言,也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5.理性分析。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第一节。
①1、2、3句说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的月亮是圆的,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圆,都那么令人满意呢?
明确:中秋月圆常常是人事不圆。
②由4、5句诗,联想到哪些诗(词)句呢?
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6、7句启发人们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确: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应该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境了。
(2)第二节。
①第2句,诗人说“西瓜、苹果都是圆的”有何用意?
明确: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又是很甜的,这象征着亲人的团聚和欢乐。
②第3、4句,有何作用?
明确: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有团聚的欢乐就会有骨肉分离的痛苦。这两句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第5、6、7句,想到分离的亲人,看着中秋的圆月,你能对圆圆的月饼张口吗?你能吃出月饼的香甜吗?
明确:至此,诗意拓展,诗人希望人和月一样,由不圆而圆,洋溢着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二、文本赏析
1.请同学试着对《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写赏析性文字。
2.教师印发《我的思念是圆的》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对照,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我的思念是圆的》赏析
“思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语言上,诗人将思念比成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让人联想到亲人的团聚。中秋的月饼是圆的,同时也是甜的,象征着团聚和欢乐。可是中秋月圆人不圆,月饼再甜食不甘味。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他渴望亲人团聚的深厚感情。
在写法上,诗人的睿智的光茫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的言外之意是其它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三、阅读提升
1.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的时代,都表达了相思之情,试作比较。
相同点:中秋咏月,抒思念亲人、盼望团聚之情。
不同点:时代不同——唐代;宋代;现代。
形式不同——七言绝句;词;近体诗。
内容不同——思念家人、离情别绪、委婉动人、小家;怀念亲弟、自我解脱、旷达乐观、 小家;思念同胞、渴望统一、哀伤沉重、国家。
2.结合课外阅读,各小组任选一题,对三首诗,进行探究。交流评析。
(1)怎样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的妙处?
提示: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时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未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2)怎样解读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提示:这首词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之作。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朋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襟开阔,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川分别后已有6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川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著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3)怎样理解作者艾青将思念说成是“圆”的?
提示: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思念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总之,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四、深入探究
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围绕“月亮文化”,选择一个角度,完成探究任务。现在就请同学们采取活泼多样的交流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说出自己的感悟。
选题:
1.有关月亮的传说。
2.月亮与诗词。
3.月亮与流行歌曲。
4.月球奥秘。
5.月亮的美称。
五、板书设计
课件48张PPT。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诗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14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重点)(难点)1.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背诵诗歌的能力。
2. 理解诗词运用丰富的想像所创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3. 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感受咏月诗词所抒发的借月思念之情。21教育网 王建 (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仲初。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罪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作品有《王司马集》。21教育网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 一 , 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则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论画则主张神似。诗和词笔力纵横,气势奔放,清新豪健。21教育网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浙江金华人。艾青的诗善于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21教育网 《十五夜望月》写诗人在中秋夜晚,面对天空的明月,引发怀人之情,从而写下了这首咏月诗。
《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1074年,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弟弟苏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多年未见。1076年中秋之夜,词人望着明月,想起仕途不顺,妻子王弗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21教育网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是诗人的晚期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产生更深重的孤独和凄凉之感,在这样的情境下写了这首诗。21教育网 绝句,或称截句。绝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也偶有六言。到了唐代绝句与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21教育网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同时也会拜祭土地神,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并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街市称为“走月”。中秋节栖 琼楼玉宇 绮户21教育网qīqióngqǐ宫què( )chán( )娟
天yá( )海角21教育网阙婵涯21教育网(一)一词多义
去:去恶从善 除去,除掉
我欲乘风归去 表示行为的趋向,动词
(二)词类活用
湿桂花 湿:形容词作动词,打湿。
(三)名句积累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十五夜望月 王建
原文: 中庭①地白②树栖③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④落谁家? (月光)把庭院中的地面照得发白,树枝上栖息着乌鸦,由于夜深,秋露无声地沾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普天之下的人无不凝神仰望,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译文: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指月光满地。③栖:鸟停留、歇宿。④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注释: 水调歌头 苏轼
原文: 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译文: ①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②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注释: 原文: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⑤,又恐琼楼玉宇⑥,高处不胜⑦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译文: ③把酒:举起酒杯。④阙(què):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⑤归去:回到天上去。⑥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⑦不胜:不能承受。注释: 原文: ②转朱阁⑧,低绮户⑨,照无眠。不应有恨⑩,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译文: ⑧朱阁:朱红色的楼阁。⑨绮户:雕花的窗户。⑩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注释: 21教育网1.诗人在《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答案】
秋月——秋思21教育网2. 《水调歌头》上下阕主要写什么?【答案】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21教育网3.说说你读到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大意。【答案】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21教育网《十五夜望月》
1.如何理解“冷露……”一句的表达效果?【答案】本句运用联想,暗写诗人望月。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吧?“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21教育网句子表达效果分析法。
句子的表达效果,指的是句子表达的特色、作用等。分析、解答句子的表达效果应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体、语境、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读懂句子的意思,从中找出能分析该句子表达效果的切入点,然后分析、解答。本题应从联想的角度入手来分析其表达效果。21教育网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答案】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21教育网《水调歌头》
3.词前小序有何作用??【答案】词前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21教育网4. “欲”和“恐”能否换掉?为什么?【答案】 不能换掉。“欲”是“想要”之意,表现了词人对“乘风归去”的渴望,冷酷的现实使他无法得到安慰,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的想法。“恐”是“担心”之意,表明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都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其他词无法表现这一效果,因此不能换掉。21教育网炼字技巧法。
这种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句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感悟。解答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解释该字。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的“欲”和“恐”字,主要体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21教育网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将自然变化与世事变迁联系起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其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同时也是对人生无奈的感叹。21教育网《我的思念是圆的》
6.怎样理解“思念是圆的”? 【答案】诗人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有形的圆,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易于理解。同时圆形的东西,还使人联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为下句联想到“八月中秋的月亮”作铺垫。
21教育网7.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案】 “此题可运用对比效果分析法。诗句运用了对比手法,把“团聚的人家”与“骨肉被分割”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同时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1教育网【答案】诗人由中秋月亮的圆自然联想到亲人的团圆,反衬骨肉同胞被强迫分开的痛苦,那么望着中秋的明月,谁又能含泪咽下象征团圆的月饼呢?引发许多思考。
8.如何理解“谁能把月饼咽下?”?21教育网【答案】《十五夜望月》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看似写实,其实意蕴深远。清冷的露珠沾湿的可能是庭院中的桂花,也可能是广寒宫中的桂花,也可能还有月宫中的玉兔、吴刚、嫦娥,月下的离人……诗句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联想,令人神驰。
《水调歌头》上阕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 发出了“明月几时有”和“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萌发了“乘风归去”的奇想,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1.【难点探究】这三首咏月作品分别是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的?21教育网生活。下阕望月怀人,美丽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整首词想象奇特,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的思念是圆的》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 “最亮最圆” 的中秋月亮 ,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将无形的思念化为有形的东西,动人心弦。21教育网【答案】《水调歌头》之所以能被千古传诵,原因有三:①词人旷达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②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读者的共鸣;③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超越了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2.【难点探究】《水调歌头》被千古传诵的原因是什么?今夜月明人尽望——普天望月
不知秋思落谁家——思随辉来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冷花湿写景抒情清幽
意境
思深
情长人:悲欢离合
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月宫:寒
人间:暖上阕:把酒问天下阕:问月怀人积极向上热爱
生活胸襟
豁达我的思念是圆的月亮圆——人不圆
瓜果圆——家不圆何时圆 《十五夜望月》中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出世的念头,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我的思念是圆的》中诗人借月抒怀,望月怀人,表达了与亲人离散后入骨的思念之情。在诗中,表现出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十五夜望月》
1.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本诗用“中庭树白”“树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静,描绘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使诗人别离思聚、思乡望乡的感情表现得委婉动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语言形象,想象丰富。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空明和澄净素洁的感觉。诗中,诗人由自然景物自然联想到了广寒宫的桂花,扩大了思乡望月的范围,为本诗情感的表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水调歌头》
1.寓哲理于抒情中。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在经过一番认真地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启迪。
2.想象奇特,极富浪漫色彩。
全词由“月”入手,展现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一会儿天上“琼楼玉宇”,一会儿人间“朱阁绮户”,于变化自如中让人们感受到了词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极富感染力。《我的思念是圆的》
联想丰富。
本诗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有形的圆,使其易于被读者理解。同时,又从圆自然地联想到中秋之月,使思念之情逐步加重,最后扩展到所有的象征团聚等美好情感的事物上,运用丰富的联想把思乡的情感表达到极致。写月的诗歌: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一、略。
点拨: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二、略。略。
点拨:这是一道实践活动题,同学们要踊跃参加。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将中秋赏月吟诗晚会录下来,以便在文艺活动课时在班级播放交流。
略。
点拨: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能准确而生动地背诵诗词了。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