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12课 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较量两份国书材料一:1792年,英国国王派遣马嘎尔尼率领使团,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几项具体要求: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洋行,买卖货物???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二:乾隆皇帝的答复:???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 ——摘编自《清实录》等中英两国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两份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 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经济形式有何不同?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英国纺织工厂两个现象(1)中国现象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2)英国现象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这“两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中英两国的政治有何不同?两种认识(1)中国看英国
?? 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
1840年1月号的《中国丛报》刊登了英船“杉达号”医生喜尔与林则徐的接触经过,“提到土耳其的名字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我们告诉他土耳其距离中国几乎需要一个月的航程。他似乎很惊奇。”
(2)英国看中国??? (马嘎尔尼对中国社会观察后形成的认识):
???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中英两国的思想意识有何不同?一、两个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头号工业强国专制统治,政治腐败民主政治发展闭关自守殖民扩张,原料掠夺和商品倾 销装备陈旧,军纪败坏坚船利炮,战斗力强愚昧无知,盲目自大崇尚科学,思想解放先进的工业文明和落后的农业文明的较量 二,祸起鸦片 1、鸦片走私思考:“出超”?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为什么会形成中国的出超地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闭关锁国政策;民众购买力低下;
英国:需要中国的工业原料和特有农产品,也要求中国成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市场看法:这种贸易地位对中国是有利的,但这是一种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低消费水平上的满足,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落后。 2、鸦片的危害材料: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
结合材料理解清政府禁烟的目的。
3、虎门销烟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 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大门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四、历史转折 美国兵船可以自由闯入中国领海,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中国官员须以平行之礼相待。
——《望厦条约》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
司法主权、领海主权 鸦片战争后,英国掀起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大量的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运往中国,其中尤以棉纱为大宗,约占中国进口棉纱的70%左右,使东南沿海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
同时中国出口的茶、丝数量迅速增长,但茶、丝的出口贸易大都被英商所操纵。他们根据本国和外贸的需要,千方百计地在中国索取原料。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问题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觉醒了吗?材料一:《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海国图志》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
材料二:《瀛环志略》是徐继畬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徐继畬改称英“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够平等的看西方人了,这也是一个进步。有人称徐继畬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徐继畬被罢官后,《瀛环志略》一书也被禁。材料三: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记载:“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1860年10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何时才“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