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幼时记趣 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幼时记趣 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7 22:25:55

内容文字预览

《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重点一: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大意。
重点二: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趣事。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懂课文是难点,学习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讨论,教师从旁适当点拨。

▲预备训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 )唳( )砾壑( )庞( )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

▲课堂达标训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 秋毫:_______
私拟: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4、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提高训练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凹者为壑
2、翻译句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②本文围读“_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 课外强化训练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 ) 壑( ) 怡( ) 庞(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 观之正浓: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嘨》、《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一、说教材。
《幼时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伟人细胞》,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的课文,有的写童年的趣事,有的记述少年读书生活,有的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都是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教会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是作者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 明确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根据此原则,我确定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通信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难点】:明确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说教法。
《幼时记趣》是一篇精读课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中重点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以上要求,我制定了三步教学法:掌握基础——深入课文——拓展延伸。
第一步,掌握基础。首先本文是学生学习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懂文章,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停顿正确,不破读句子,注意语调、语气。其次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接着注意讲清课文中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等。最后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第二步,深入课文。在诵读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文章的结构如何?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体会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第三步,拓展延伸。在深入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明确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的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布置课外习作训练,将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此,我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的方法,结合学生自我阅读、小组讨论、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运用朗读、圈画等多种手段,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所制定的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先一起来听一首歌曲《童年》,回忆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吧。(播放歌曲《童年》)(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整体感知,掌握基础。
1.作品作者简介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快速浏览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稚( zhì ) 藐( miǎo ) 项为之强( jiàng ) 怡( yí )然 唳( lì ) 凹凸( āo tū )壑( ha ) 庞( páng ) 哈蟆( há ma )
3.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第一层(2)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 第二层(3-4)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教给学生文学常识,为下文理解文言文文意做准备,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分小组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播,这是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正确翻译全文。(巩固之前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彻底理解课文大意。)
(四)、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观察——联想、想象——玩赏)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将自己的童年趣事说与同学听,一是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童趣”之情,二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只要你带着一颗童稚的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产生“物外之趣”,请以“观??之趣”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新课标要求写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之前已经有了“说”的练习作准备,这里的“写”就容易很多。而且选取的范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写也乐于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趁热打铁,及时操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学习模仿范文注意观察和想象、联想之间的关系的特点。但由于不是本学期内安排的大作文练习,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可选择只写一个重要片段,字数在200字左右,作为小作文操练。)
课件46张PPT。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记幼时记趣9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难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的感情。(重点)21教育网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清代作家。长于诗画、散文。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文笔细腻,感情真挚。21教育网 沈复写有《浮生六记》。书中记叙了他和陈芸平凡的居家生活和在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21教育网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描写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见解或感情。记21教育网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作品。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选取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进行写作。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表现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作品,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童稚  藐小    沟壑  
庞然大物   怡然称快  
项为之强    癞蛤蟆 21教育网zhìmiǎohèpángyíjiānglài鹤lì( ) āo tū( ) 土lì( )21教育网唳凹 凸砾21教育网(一)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二)古今异义:
1. 明察秋毫
古义:眼力。今义:光明。  
2.盖一癞蛤蟆也
古义:原来是。今义:遮盖。21教育网(三)一词多义
1.以:徐喷以烟 用
以丛草为林 把
2.察:明察秋毫 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3.为:项为之强 因为
以虫蚁为兽 当作
4.其:必细察其纹理 它的
常蹲其身 自己21教育网5.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
心之所向 助词,无意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昂首观之 代词,指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 代词,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观之正浓 代词,指代“二虫斗草间”的景象
驱之别院 代词,代癞蛤蟆(四)词类活用
1.明察秋毫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眼力。
2.鞭数十,驱之别院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1教育网(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一癞蛤蟆也
点拨: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也”,表判断。
省略句
1.使(之)与台齐(省略宾语“之”)
2.见二虫斗(于)草间(省略介词“于”)
3.驱之(于)别院(省略介词“于”)
21教育网 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点拨: “为所”表示被动。
倒装句
徐喷以烟 点拨:以烟徐喷(之)。
(六)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2.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21教育网(七)名句积累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幼时记趣》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①余①忆童稚②时,能张目③对日,明察秋毫④。见藐⑤小微物,必⑥细察其纹理⑦。故时⑧有物外之⑨趣。
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见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译文: ①余:我。②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③张目:睁大眼睛。④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⑤藐(miǎo):小。⑥必:一定。⑦纹理:这里泛指花纹。⑧时:时常。⑨之:结构助词,的。注释: 原文:②夏蚊成雷,私①拟②作群鹤舞空。心之③所向④,则⑤或千或百果然⑥鹤也。昂⑦首观之⑧,项为⑨之⑩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观赏,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喊痛快。译文: ①私:私下里。②拟:比。③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所向:所想象的景观。⑤则:那么。⑥果然:果真。⑦昂:抬、仰。⑧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⑨为(wèi):因为。⑩之:代词,代“昂首观之”的动作。?强:同“僵”,僵硬。 ?于:在。 ?素帐:白色的蚊帐。 素:白色的。 ?徐:慢慢地。 ?以:用。 ?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注释: 原文: ③于①土墙凹凸②处,花台小草丛杂③处,常蹲其④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⑤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⑥,凹者为壑⑦,神游⑧其中,怡然自得。 (我)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常蹲下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神细看。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把小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作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
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里)喜悦而满足。译文: ①于:在。②凹凸(āo tū):高低不平。③丛杂:多而杂乱。④其:代词,这里指自己。⑤以……为: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把……当作……”。⑥邱:同“丘”,土山。⑦壑(hè):山沟。⑧神游:在想象中游历。注释: 原文: ④一日,见二虫斗①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 然 大 物②,拔山倒树而③来,盖④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⑤吞。余年幼,方⑥出 神,不觉呀然⑦惊恐;神⑧定,捉蛤蟆,鞭⑨数十,驱⑩之别院。
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了。我当时年幼,正看得入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定下神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译文: ①斗:打斗。②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③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④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⑤为所:表示被动。⑥方:正。⑦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⑧神:心神。⑨鞭: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⑩驱:赶,驱赶。注释: 21教育网1. 揭示本文中心的 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答案】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2.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四字短语概括)21教育网【答案】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21教育网【答案】第一部分(1)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叙各种“物外之趣”。3. 请理一理课文的脉络。21教育网1.全文结构是什么样的?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本题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法。全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第①段总领全文,总叙“物外之趣”。21教育网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
【答案】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21教育网3.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 此题运用修辞作用二步分析法。
“夏蚊成雷”,是夸张,突出蚊子之多,声音之大;“私拟作群鹤舞空”是比喻,指作者在心里把这些飞舞的蚊子比成群鹤在空中飞舞,同时也表现了幼时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句话不仅照应第①段中的“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戏蚊”作了铺垫。21教育网4.癞蛤蟆很小,而孩童时的作者却说它是“庞然大物”,还说它“拔山倒树而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写癞蛤蟆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表现了作者幼时所见癞蛤蟆捕食小虫的情状。21教育网关键字词表达效果分析法。
分析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是中考常见题型。回答此类问题一般采用三步法:先说明该字词的意思或表达的语气;再结合句子说明其在句中的具体作用;最后说明该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一般可用这样的模式答题:××词的意思是……,这里是指……,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21教育网5.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作者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时细心的观察、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21教育网6.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呢?【答案】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纯真童心21教育网7. “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答案】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重难点小结21教育网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21教育网【答案】此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文中作者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他幼时就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超出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生活中,他能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神细视,观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充分表明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的真正有情趣的人。【难点探究】从“有情趣”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这一人物形象。童心纯正
童趣安然总述

分述幼时
记趣明察秋毫
细察纹理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癞蛤蟆物外之趣联想、想象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癞蛤蟆的趣事,充分展示了儿童丰富神奇的想象力以及稚气烂漫的情趣,从而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1.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空”等,他还把丛草联想成树林,把虫蚁联想成野兽,把高出来的小土块联想成土山,把低陷的小洼地联想成山沟。由此,作者进入了美妙的想象之境。2.选材典型,充满情趣。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来写。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中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三件事情来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癞蛤蟆,充满情趣。3.生动传神,细致入微。
文章中“项为之强”“拔山倒树而来”等语言生动传神,文章中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还有一些描绘较为生动的句子,如“庞然大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刻画细致入微。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棵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一、因为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成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成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野兽,把土砾看成丘壑。这样把微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也就很自然、很真实了。
点拨:应联系课文开头总写段“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明察秋毫”和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思考。二、1.察:看清。
2.强:同“僵”,僵硬。
3.其:这里指自己。
4.以……为:把……当作。
点拨:应联系语境来推敲意思,同时对古文常用文言词语也要加强积累。略三、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