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 声声慢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与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又从事学术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录》。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南下,辗转江南。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飘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被誉为“婉约正宗”。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切都在其作品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李清照南渡前作品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宛转,凄苦深沉,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词感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有《漱玉词》。
走近李清照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及背景。
2、想象画面,鉴赏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鉴赏表达方式----修辞、用典、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4、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
(当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包括这四方面,鉴赏时要
区别对待)
诗词鉴赏醉 花 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写于南渡前,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不再闻往日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笑语。作者百无聊赖,独坐家中,于是写了这首词给丈夫,以寄相思。知人论世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杜甫?: 一片飞花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品读赏析意境、表达方式、炼字独自呆坐,看袅袅烟雾从金兽中升起,打发
漫长难熬的时光---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
----重阳佳节独守空房,孤独、哀伤,还有一丝
埋怨。“又”表明不是第一次独自过节,“凉”
的不仅是身体,还有被相思之愁占满的心。
“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面桃花相映红”
“花容月貌”“闭月羞花”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有何丰富内涵?*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阳佳节,有庆贺的佳酿,有芬芳高洁的菊,
芬芳高品的人,唯独少了一人共赏此菊,共品此味。
酒入愁肠愁更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看到西风中摇曳的黄花,想到自己因为相思寂
寞而衣带渐宽的瘦弱的身影,更加重了愁苦。人比花瘦—比喻,以花喻人
----衬托,以花瘦衬人瘦
-----花瘦触及人瘦,物我交融通过几组意象描写,呈现了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以及在这种意境中无人相伴,思念丈夫的寂寞、相思之情。小 结“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
——(清代) 陈廷焯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 声 慢李 清 照知人论世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落寞。她用这一抒情长调,表现了自己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寒秋季节,想借酒御寒、消愁,但是,几杯薄酒,如何抵挡那强劲的秋风冷雨呢!这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品读赏析作者以北人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来,从沦陷的家乡飞来,所以说“旧时相识”。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特别是“寄锦书”的那人,也不能再见了。国破家亡之悲,亡夫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曾经在枝头灿烂绽放,现在却已憔悴凋落,还有谁会摘取呢,自己也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已衰老,想到这些不禁愁上加愁。
“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绵绵的细雨也就是连绵不断的愁思,它们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也敲打在作者寂寞凄苦的心上。“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于一个伤心孤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用耳朵听这种微弱凄凉的声音,还不如说是用心灵来感受。梧桐叶落,细雨靡靡,更添愁绪。通过几组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表达词人沉痛的哀愁!小 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是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出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女主人公要寻找的东西很多:爱情、婚姻、家庭、故乡、和平、幸福……等等,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这种结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肃杀----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也是她内心感觉的写照“凄凄惨惨戚戚”句直接表白内心的情感,哀伤愁苦更深了一层。
这几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词人国破家亡,飘泊他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真是“其情哀,其词苦。”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秋季气候多变,忽暖忽冷,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国家、
世道的多事之秋,
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
的人生之秋。这种“气候”,正是她哀愁的根源。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两句写时日难熬。自己孤单单地坐在窗前,怎么挨得到天黑呢!“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在这种情况下,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由此可见无聊寂寞到什么程度。在这里,还含蓄地说明:即使熬到了天黑,那漫漫长夜又如何捱过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雨“点点滴滴”,何时是尽头呢? “这次第” 指上述种种情况,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因为这里除了悲欢
离合之私愁外,更有
时代的、民族的、国
家的“公”愁在,这里
的愁思无穷无尽。
这两首词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 是否相同?对比醉花阴------早年作品 ,与丈
夫离别的相思之愁。声声慢-----晚年作品,国破、
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
与哀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
交织在一起的哀愁。
愁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课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