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地理又是自然学科,所以对于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生有很强的探索欲望。但是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根据图文材料逐步探究。教师应该逐步设问,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效果分析】
本课是星球版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三节。本节主要内容共三个框题: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本节课为全课时。重点放在印度农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印度工业中心分布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上。
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处理:?
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文明古国这一框题。通过本环节的处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课上解决好第一框题预留了充足的教学时间。?
2.整节课学生的互助交流学习比较多。在探究印度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分布以及印度工业中心的分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这两个重点时,通过组内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时通过对地理基本规律的阐释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评测练习上采用了让学生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这样,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程度来选择,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较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发展中的大国。
本节课我引用课前视频荷花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快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重点放在印度农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工业中心的分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上。为顺利解决这一知识点,我从四个板块来设计本课。其中舌尖上的印度、前行中的印度板块中解决本课的知识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规律。
评测练习上采用了让学生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这样,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程度来选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语言还要锤炼,教态再自然大方一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课前播放欢迎视频:荷花欣赏——《欢迎进入地理课堂》。直接导入:荷花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国家的国花,它就是印度。将从四大板块来了解印度。
了解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培养了其审美观。
印象印度
展示视频:印度风光
根据了解,说说你的印度印象。
视频播放:《印度风光》
学生根据对印度的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过渡
创造了绚烂文明的古国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土地,一起来了解。
指尖上的印度
展示地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读图要求:读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河流和主要邻国。
先读图独自思考,然后交流展示,达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学成果。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习惯。
“剪剪、贴贴”学印度
1.用卡纸剪一个三角形。2.剪开西北的角,剪下小三角形。3.将剪下的小三角形贴至右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
前面的任务完成的非常棒,奖励大家,一起去品尝印度的美食。
舌尖上的印度
展示地图:印度小麦水稻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世界人口柱状图、人口增长示意图
问题:
1.印度主要的地形区?
2.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印度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4.印度经济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印度曾经大量进口粮食的原因?
读图分析、小组探究
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过渡
有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印度稳定粮食生产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前行中的印度
展示图片:印度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印度农业“绿色革命” 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2.印度工业发展情况?
3.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分布和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4.印度的软件产业令人瞩目。
阅读课本图文资料
根据图文分析、归纳
观看有关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视频介绍
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了解再说你的印度印象,哪些方面最为深刻?
课堂检测
选择难度系数不同的题目。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
拓展
比较中印两国的相似之处。
板书
课前版图,并由学生填出主要的地形区和工业城市。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文明古国(2)人口大国(3)发展中的大国。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恒河沐浴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工业区和工业分布图以及四处学生读图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课标要求】
●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的实例。
●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
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了解印度的古代文明及风俗特点。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
4.运用地图说出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5.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
6.看图说出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并说明工业分布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7.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就。
【学习重点】
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
2.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观课记录】
王莉莉老师观评课:
今天听了刘静老师的《印度》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教无定法”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本节课的亮点是设计思路新颖,本节课从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的讲课模式,在新课的引入上从学生平时熟悉的莲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入手,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放在要讲的知识上,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注重合作交流。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能做到在小组中先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结论。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个别提问时,应兼顾优差生的全面发展。
黄书玲老师观评课: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印度工业分布与资源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在课堂中,刘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其他同学补充说明或说出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再对学生加以点拨,加以引导,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取新知,同时体验了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学生学习印度经济作物分布时,通过分组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
汪艳丽老师观评课:
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自学能力很强,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不同答案,注意学生不同的想法,训练学生当小老师发表自己的意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整堂课效果较好。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节学生的直觉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在讲授印度经济作物分布,让学生通过FLASH更直观地了解其分布与降水的关系。在学习印度软件产业的地位时,刘老师通过摄制的一个异国视频,来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刘老师的教态始终亲切、自然,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刘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文学性强,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富于变化,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总体来说,本节课是很成功的,很好的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能层层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课标分析】
●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的实例。
●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