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练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练方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8 10: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学练方案
☆课文导读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雎(jū)  跣(xiǎn)   祲(jìn)怫(fú) 缟(ɡǎo)傀(ɡuī)
二、词语释义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古今异义词
岂直五百里哉(直:古义,只,只是;今义,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夫: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义,夫人,丈夫。)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扩充。)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三、语句解读
1.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宾后置,相当于“于先王受地”。)
四、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五、背景探视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为最强大。秦王想统一中国,加剧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吞并了魏国。安陵是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骗取安陵。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威胁,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勇折秦王,不辱使命,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唐雎(    )  怫然(    )休祲(    ) 缟素(    )徒跣(    )  色挠(    )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轻寡人与。
3.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⑴“不错意”( )
A.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B.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⑵“轻寡人”( )
A.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B.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⑶“先生坐!何至于此!”( )
A.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B.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
4.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A.秦王不说话,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B.秦王不高兴,因为安陵君派了唐雎去秦国。
C.秦王不愉快,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去。
D.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游者……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_______;“布衣”是指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3.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⑵“安陵君其许寡人。”( )
⑶“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⑷“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⑸“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4.从表达方式看,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5.简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达作用。
三、课内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⑴寡人谕矣( )
⑵秦王色挠( )
2.唐雎面对秦王以___________相威胁时,他以_______________作答,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形象。
3.翻译下列句子大意。
⑴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⑵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四、拓展阅读
孙膑①赛马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忌②数与齐诸公子③驰逐重射④。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⑤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⑥,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⑦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三千金。
【注释】
①孙膑:春秋时大军事家,在魏国受到庞涓的迫害,成了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协助下达到齐国,受到器重。②忌:田忌,齐国王侯,大将。③诸公子:指齐国王室子弟们。④驰逐重射:以重金赌注赛马。逐,竞赛。射:赌博,比赛。⑤弟:同“第”,但,只。⑥临质:临场赌赛。质:对抗。⑦辈:等级。
1.借助注释,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田忌取胜的前提是什么?
3.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4.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写作小练笔
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它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温馨地滋润着我们生命的幼苗。请写出一首你最熟悉的歌颂母亲的歌曲名和一两句歌词,并加以品析。
附答案:一、1.jū fú jìn ɡǎo xiǎn náo 2.C(A项“仓”通“苍”,B项“错”通“措”,D项“与”通“欤”。)3.⑴B ⑵A ⑶A 4.⑴D ⑵B 5.D(介词,从。A项:出使/派,让。B项:光着/只是。C项:交换/容易) 二、1.⑴战国策 秦始皇/嬴政 ⑵霸道 抵抗 ⑶已故的国王 平民 借代 帝王的谦称 2.C 3.⑴E ⑵D ⑶B ⑷C ⑸A 4.语言描写 5.有力地反衬出唐雎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三、1.⑴明白,懂得。⑵屈服。2.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士之怒 专诸 聂政 要离 有胆有识,正义凛然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3.⑴摘掉帽子,脱光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⑵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4.D(其他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四、1.等到三个等级的马赛完后,田忌的马第一次没有取胜但后两次取胜,最后得到了公子们的千金赌注。2.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3.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4.充分信任下属。5.可从足智多谋、知己知彼等角度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