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月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8 11: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1、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
2、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
3、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阅读能力有限,教学难度应降低。
3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中月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月
一、导入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二、回顾作家 (刚学过日)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回忆性散文《随想录》等。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轮读课文,相互纠错。
预设生字词
凭栏( pínɡ ) 姮娥( hénɡ ) 皓月( hào ) 高xuán( 悬 ) 寂mò( 寞 )
shùn(瞬 )间 一cuō( 撮 )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文,思考:
1. 划分段落层次并体会月亮在文中带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我面对一轮皓月时的遐想。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凉月带给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5--6段):写姮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愿望。
寒、冷、死的月光。“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五、当堂训练
1、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 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了”。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姮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