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教案
教学目标
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的概念.
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会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有理数的加法:
【活动一】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理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
问题: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他们饿得和叫做净胜球数,假设某次比赛中红队进4球,失2球;蓝队进1球失1球,于是红队的净进球数为
4+(-2)
蓝队净进球数为
1+(-1)
这里用到的是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教师总结:有理数加法的情况归结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
【活动二】
教师请同学按照自己的指令表演,并结合数轴说明两正数的加法.
问题:1.一个物体做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方向为负,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学生: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教师继续请同学参与表演,并类比两正数的加法说明两负数的加法.
问题: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这个算式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
【活动三】
1.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再向右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是:5+(-3)=2
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
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
教师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四】
探究:
计算30+(-20)
(-20)+30.
师生探讨发现两式和相等.
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加法交换律:a+b=b+a.
计算[8+(-5)]+(-4),
8+[(-5)+(-4)].
结果仍相同.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加法结合律:(a+b)+c=a+(b+c).
1.例1计算:
(-3)+(-9)
=-(3+9)
=-12
2.计算:
16+(-25)+24+(-35)
=16+24+[(-25)+(-35)]
=40+(-60)=-20
【活动五】
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1.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1)(-0.9)+(+1.5)
(2)(+2.7)+(-3)
(3)(-1.1)+(-2.9)
有理数的减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出示本书引言中的图片)这是北京某一天的天气情况:白天的最高气温是3℃,夜晚的最低温度是-3℃.请问这一天的温差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主体探究,归纳法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式子3-(-3)的结果,即要求一个数x,使得x与-3的和为3,因为6与-3相加为3于是(改为从数轴上容易看出,表示3的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于是)3-(-3)=6,另一方面,3+3=6,这表明3-(-3)=6,按照这个思路计算下列各题.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3)-(-5);
(2)0―7.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思考,逐个计算结果,然后观察结果发现,减去-5相当于加上5,即加上它的相反数,是否普遍成立呢?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减法法则.一般地,如果a-b=c,那么c+b=a,所以c=a+(-b),即a-b=a+(-b).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a-b=a+(-b).
分析法则不难发现,减法法则其实是一个转化法则,转化成了加法法则,然后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从而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
问题3:
解决下列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
(2);
(3);
(4).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思考,板演结束后,等到其余学生计算完成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若有问题,请同学分析问题所在,进一步巩固新的知识,使同学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对于(1)=7.2+4.8=12;
(2)=;
(3)
=;
(4).
比较和7.2+4.8、和;
和;
和.
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于是,在表示几个数的和时,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比如:
为了表示-1.5、+1.4、+3.6、-4.3的和我们通常写成,
读作“-1.5、+1.4、+3.6、-4.3”的和,或读作“负1.5加1.4加3.6减4.3”.
当然=.
2.若|a|=4,|b|=2,求a-b.
学生活动设计.
由于|a|=4,可以得到a的值是4或-4,又|b|=2,所以b的值是2或-2,
于是当a=4、b=2时,a-b=4-2=2;
当a=4、b=-2时,a-b=4-(-2)=6;
当a=-4、b=2时,a-b=-4-2=-6;
当a=-4、b=-2时,a-b=-4-(-2)=-2.
教师活动设计: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法则,二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分类思想.
3.计算1-2+3-4+5-6+……2005-2006.
学生活动设计.
观察上述式子不难发现这是省略了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于是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两两分组,分别计算,即1-2+3-4+5-6+……2005-2006=(1-2)+(3-4)+(5-6)+……(2005-2006)=-1003.
4.全班学生分成5个组进行游戏,各组得分如下表: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100
150
-400
350
-100
(1)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
(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第一名得分350分,第二名得分150分,运用有理数的减法即可得到结果;同样第五名得分是-400分,于是350-(-400)=750(分).
教师活动设计.
本题设计目的主要是:
(1)让学生能够从表格中分析数据;
(2)能够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计算:(-20)+(+3)+(+5)-(+7).
学生活动设计.
这个算式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为
(-20)+(+3)+(+5)+(-7)
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解:(-20)+(+3)+(+5)-(+7)
=(-20)+(+3)+(+5)+(-7)
=[(-20)+(-7)]+[(+5)+(+3)]
=(-27)+(+8)
=-19.
教师活动设计.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a+b-c=a+b+(-c).
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4.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5.转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