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案
一、认识作者
姓名
施耐庵
名
子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朝代
元末明初
籍贯
江苏白驹
生平简介
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据说即为他的门生。
主要作品
《水浒传》
作品风格
二、文本知识
1.《水浒传》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
2.背景资料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淫逸,外族入侵,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三、字词归纳
1、字音辨认
赍发( )
迤逦( )
酒馔( )
彤云密布( )
朔风( )
仓廒( )
央浼( )
剜心( )
髭须( )
恁地( )
搭膊( )
搠倒( )
2、近义词辨析
(1)玷辱·玷污
玷辱:使蒙受耻辱。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比喻辱没。
例句:身为党的领导干部,他的这种做法,不仅 了他自己的人格,而且也
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期望,成了历史的罪人。
(2)尴尬·难堪
尴尬:a.处境困难,不好处理;b.(神色、神态)不自然。
难堪:a.难以忍受,b.难为情。
例句:①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使用塑料袋没有人反对。问题在于没有另外的替代产品,使普通百姓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又陷入“塑料袋想用不能用,如果不用却不知道用什么”的 境地。
②在民主党的辩论会中,刚在爱荷华州遭遇上滑铁卢的希拉里再遇 事,辩论会主持人竟毫不留情地向她表示,选民好像较喜欢奥巴马。
(3)庇祐·庇护
庇祐:保佑,用于神灵对人。
庇护:袒护,保护,用于人对人,多含贬义。
例句:①这二十个人衣着简单,梦想着在上帝的 下过上乌托邦式的生活。
②长安四年(704年),由于张易之和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昌宗两兄弟在武则天的 下嚣张跋扈,到了天下人“毁之”的地步,武则天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被迫退位。
3、词语释义:
(1)迤逦: 。
(2)干碍: 。
(3)交割: 。
(4)庇祐: 。
(5)央浼: 。
(6)不尴尬: 。
(7)随遇而安: 。
(8)逆来顺受: 。
四、内容探究
1.开端中,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3.本文的细节描写历来为人所推崇,试结合文本,探究这些细节及其作用。
4.在本文中,景物描写主要是对“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的描写,风雪的描写很有“神韵”,寥寥数笔,仿佛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试具体分析。
5.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中作者的确成功地描写了风雪,但同时,作者在文中还精心写了“火”,写火有什么作用呢?
参考答案:
三、字词归纳
1、字音辨认
jī yǐ
lǐ zhuàn
tónɡ shuò áo
měi
wān zī nèn
bó shuò
2、近义词辨析
(1)
玷污|玷辱 (2)
尴尬|难堪 (3)
庇祐|庇护
3、(1)
缓慢前行
⑵关涉,妨害
⑶办交接手续
⑷保佑
⑸恳求,请托
⑹鬼鬼祟祟,不正派。也作“尴尬”或者“不尴不尬”
⑺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满足。
(8)对恶劣的环境和无礼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四、内容探究
1.点拨 (1)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侠义精神。
(2)明明是蒙冤受辱,却说成是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怒触别人,称自己是“罪囚”,称仇人是“高太尉”,说起这些并不气愤,用平平淡淡、无可奈何的口气,表现林冲委曲求全,不思反抗。
2.点拨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他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祐”。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3.点拨 (1)开头细致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干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所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便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4.点拨 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的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扰,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另外,小说还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那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到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了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5.点拨 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
( http: / / www.21cnjy.com )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交割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使人担心烧掉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引起的。但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买酒,就随手“将火炭盖了”。一路写火而来,到这里轻轻一盖,火在人们心中溘然消逝了。等到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出地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的一面。短短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完全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了。下文会怎样发展呢?还会与火有关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冲天的大火。可见作者所描写的火,作用有三:一是衬托风雪之大。“火”越是不断地出现,我们越是能感受到风的刺骨,雪的猛烈。二是表现人物性格。三是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火,作者不断地设疑解疑,使情节不断向高潮发展,冲天的大火燃烧之时,也正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到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