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年
级
语
文
命题:
校对:
成绩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花海浩荡,碧波línlín(
)(
),人文荟cuì(
),旅游已经成为泰州的一张名片。泰州那独特的自然、悠久的历史、包容的文化,细细体味,恰如一hóng(
)清水,浸透人心,沁入心脾……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C.我看他的《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D.“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周末,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人民广场参观游览,一路上大家沐着阳光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
B.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拥堵的车流、攒动的人头令许许多多的芸芸众生纷纷慨叹出行的困难。
C.2015年5月2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再次发生了严重暴恐案,导致大量无辜市民死伤。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激起了国际社会对暴徒罪行的强烈谴责。
D.歌手李代沫因聚众吸毒被北京警方抓捕,其形象也跌至谷底。面对媒体的批评,李代沫的粉丝却义愤填膺,百般袒护他们心中的偶像。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1)
,除恶务本。
(2)法不阿贵,
。
(3)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飞瀑落下深潭。
(4)晓战随金鼓,
。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表现桃源中人和平幸福生活的句子:
,
。
5.名著阅读。(6分)
(1)“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上述文段中的“我”是
。(填人物)(1分)
(2)下面选项中与“我”有关的一个细节是(2分)
(
)
A.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
B.他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到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
C.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D.他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3)下列有关名著内容和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林冲是其中的著名英雄,他曾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最后怒杀王伦,将宋江推上了梁山首领之位。
B.保尔因为疾病缠身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个情节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一个瑕疵,与他的钢铁战士形象不相吻合。但是瑕不掩瑜,总体上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C.《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
D.《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哈克本来计划加入印第安人行列,当大酋长,但他觉得做“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所以最后选定当海盗。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1)【机智妙对】下联是:日到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提示:这个下联包含了“端午”“清明”和“重阳”三个节日、节气,上联用到的节气有“大寒”“霜降”“小雪”)(3分)
上联应是:
(2)【委婉交流】小明同学认为有关气象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你和他有不同观点,请试着说服他。(3分)
(3)【探究规律】“燕”与“雁”这两种意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它们的去离也与物候有关,请看下面诗句,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探究结果:“燕”大多与
有关,“雁”则大多用来表达诗人
情感。
阅读理解。(60分)
阅读(唐)卢纶《送李端》古诗,完成第7题。(6分)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7.(1)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2分)
(2)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
B.颔联写回忆以往,感叹身世。
C.此诗既有怜友,亦有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D.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句句扣紧主题,既有寄情于景,又有直抒胸臆。
阅读文言文《三子能言》,完成8~11题。(14分)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既而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言讫,便闻其子言语。周亦忽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有删改)
【注】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年且弱冠(
)
②主人异其言(
)
③出语客曰(
)
④言讫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因取三蔷茨,各与食之。
A.罔不因势象形
B.因噎废食
C.问塔动之因
D.余因得遍观群书。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其
母
从
外
得
食
哺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1.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古人真是太迷信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三)阅读《“微信控”们请抬抬头》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3分)
13.请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说说第⑤段加点的“减弱”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14.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经常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出现如此状态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并向其列出
“微信控”的主要危害。(4分)
(四)阅读马德《安静的姿态》一文,回答15~17题(10分)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它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它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中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着的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⑥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看不到他作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谈到差一点被造反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老人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于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于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尘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⑦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那是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⑧心灵只有经过陶冶与洗涤,回归纯真与自然,生命才能呈现出安静的姿态。
15.结合上下文,说说第(4)段写壁虎捕食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5)段中加点的“简单”与“丰富”本是一对反义词,但用在这里并不矛盾。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它们的含义。(4分)
17.结合本文,选择下面的一则材料,说说你如何理解材料中人物的行为。(3分)
【材料一】名扬四海的弘一法师因杭州过于热闹,老朋友多,就来到温州。先在温州城外的庆福寺闭关清修三年多,后来又到离城较远的茶山宝严寺、仙岩伏虎庵等地修禅,并谢绝旧友新识来访。
【材料二】美国作家梭罗远离都市,到瓦尔登湖畔,独自在简陋的小木屋里住了两年多,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他面对瓦尔登湖,思考自然与人生,写出了沉淀心灵的《瓦尔登湖》一书。
(五)阅读张梅《苇花温暖》,完成18~21题。(20分)
苇
花
温
暖
张
梅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8.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19.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下
说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4分)
20.理解下列句子或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3分)
(2)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3分)
21.阅读链接文字,比较本文与《白杨礼赞》结尾的异同之处。(6分)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
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异:
同:
作文
22.读高尔基的《母亲》,你一定感悟到母亲的伟大;读父亲那张沧桑的脸,你一定明白生活的艰辛;读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你一定品味出世界的美丽多情……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请以“读你”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名和人名。
九
年
级
语
文
答
题
纸
成绩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4分)
2.(2分)(
)
3.(2分)(
)
4.(8分)(1)
(2)
(3)
(4)
(5)
,
。
,
。
5.(1)(1分)
(2)(2分)(
)
(3)(3分)(
)
6.(1)(3分)【机智妙对】
(2)(3分)【委婉交流】
(3)(2分)【探究规律】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6分)
7.(1)(2分)
(2)(2分)
(3)(2分)(
)
(二)(14分)
8.(4分)(1)①(
)
②(
)
③(
)
④(
)
(2)(2分)(
)
9.(2分)其
母
从
外
得
食
哺
10.(4分)(1)
(2)
11.(2分)
(三)(10分)
12.(3分)
13.(3分)
14.(4分)
(四)(10分)
15.(3分)
16.(4分)
17.(3分)
(五)
18.(4分)
19.(4分)
20.(6分)(1)
(2)
21.(6分)异:
同:
读
你
600
700
800
九
年
级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1.粼粼
萃
泓
2.B
3.C
4.(1)树德务滋
(2)绳不挠曲
(3)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4)宵眠抱玉鞍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1)武松
(2)B
(3)C
6.(1)天临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2)小明同学(1分):我认为有关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是有价值的。因为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简单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不失为一种更方便有效的手段。你说呢?(理由与婉转2分)
(3)报春
思念(思乡,思亲等)
7.(1)悲
掩泪
(2)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
(3)B(应为颈联)
8.(1)①将近、将要;②认为……很奇异,以……为奇异;③告诉,对……说;④结束、完
(2)D
9.(2分)其
母/从
外/得
食
哺
10.(1)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2)略
11.【示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表明观点1分)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答案不唯一,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且言之成理皆可。)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不大会儿,都死了。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
12.先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微信深受人们喜欢;(2分)然后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控”,什么是“微信控”。(1分)
13.“减弱”表示程度降低,说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微信控”症状变轻,但未必完全消除,避免武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原因:(1)希望用微信满足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2)找到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一点1分)危害:(1)削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2)有损视力,伤害颈椎等。(一点1分)
15.(3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证明了“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这一观点。【论证方法1分,论证的观点2分,意思对即可。回答“壁虎表面安静,内心并不真正安静”这类概括材料型的答案给1分。】
16.(4分)“简单”是指内心的无欲、淡泊、安静(答出一点即可,答“简单就是简简单单,过单纯的生活”也可);“丰富”是指心灵的博大、蓬勃、超然、豁达(答出一点即可,答“心灵经过陶冶与洗涤,回归纯真与自然”也可)。【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理解正确即可,表达不清晰可扣1分。】
17.(3分)示例一:弘一法师闭关清修、谢绝来访正是为了不被世事打扰,潜心修佛,追求心灵的安静。示例二:梭罗远离都市,过着简朴的生活,正是为了融入自然,寻求心灵的宁静。【大意对即可。只答追求心灵安静的意思而没有具体内容的酌情扣1—2分。如果只有对材料的概括而没有答到追求心灵安静的意思扣2分。】
18.巧借诗句表明芦花的清淡传神之美;(1分)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自然引出下文对深秋初冬的芦苇的描写。(1分)(意对即可)
19.内外兼修、处变不惊的淡然、宁静、宁和;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芦花引发的温暖的生活记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20.(1)“依旧”是“仍然”“仍旧”之意,(1分)在句中强调苇花绽放时间之久,(1分)进一步体现苇花持久、恬淡的品质。(1分)
(2)运用了拟人修辞,将芦苇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日的芦苇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淡然有韵的风姿,抒发了“我”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21.异:《白杨礼赞》在结尾处直抒胸臆,以强烈的抒情充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讴歌(1分)同时以楠木的“贵族化”和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再次强调文章中心;(1分)“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1分)
本文结尾则是以看似平淡的叙述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令人深思。(1分)
同:都在文末点明文章主旨,卒章显志,呼应文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