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2016-2017学年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2016-2017学年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8 19: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命题:
校对:
成绩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已有一月了,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知识海洋里尽情áo游,在文学花园中piān
然起舞。老师的谆谆教导更让我铭刻在心: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多读书,读好书,养成páo根究底的好习惯,是一件大有bì益的事情。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B.《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C.“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
D.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使他有“硕士”“博士”学位,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北京市在2016年将研究制定低排放区、燃油排污费和阶梯油价。
B.为了避免两个节目不发生时间冲撞,奥斯卡主办方决定延期举行颁奖典礼。
C.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D.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渐渐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近日,美国大学又发生一起危言耸听的“校园枪击案”。
B.他是一个小心眼儿的人,遇事总是锱铢必较,一点也不肯吃亏。
C.想到每次开会时老张那种旁若无人的态度,真叫人难以接受。
D.老师经常说,读书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每空1分)

,行者常至。

,寸有所长。
③差之毫厘,

④江山代有才人出,

⑤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⑦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⑧《刻舟求剑》中有不少细节能够看出“楚人”的愚蠢。比如,他的宝剑掉入水中之后,他没有跳下水寻找剑,反而不慌不忙地

6.语文综合实践和活动(10分)
(1)在“我爱文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分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写出你创作的手抄报的名称
。(1分)
(2)在这份手抄报中,还需要设计一个与文学有关的栏目,请你写出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栏目内容。(3分)
(3)在“我爱文学”主题班会上,班长展示了一幅漫画,说说这幅画的启示。(3分)
(4)在“我爱文学”主题班会结束前,班长说,同样是喜爱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却有程度的差异,层次的不同。有的同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寻求一时感官的刺激,是一种“看”。另一种同学的“看”则与之迥然不同。他们
。这是欣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希望大家早日进入这一层次。(3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完成第7题。(7分)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苏轼官居杭州,酒后在望湖楼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写下此诗。
7.(1)诗人捕捉住湖上哪些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出了暴雨的什么特点?(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的妙处。(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郑人买履》和《执竿入城》,回答8~12题。(23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9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①先自度其足(

②初竖执之(

③反归取之


④吾非圣人(

⑤及反,市罢(

⑥亦不可入(

(2)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遂依而截之
②至之市
③而置之其坐
④遽契其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10.填上文中横线处的句子并翻译。(5分)
(1)
(1分)
翻译
(2分)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翻译
(2分)
11.文中的“郑人”与“鲁人”有的共同点是
。(3分)
1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怎么评价文中的“老父”?(4分)
(三)阅读《安恩和奶牛》节选,完成13~15题。(10分)
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13.文中描写的集市是个怎样的地方?这对塑造“安恩”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写有人出大价钱买牛,“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如何理解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4分)
1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下面的说法哪一项最恰当(3分)


A.安恩老太太老实本分,有些害怕那个人,希望他不要伤害自己。
B.安恩让奶牛来散散心,觉得并没伤害谁。“恳求的眼神”是希望那些人赶紧离开。
C.安恩老太太感到非常生气,她不愿意被别人误解,希望众人听听自己的解释。
D.安恩淳朴善良,不知道该如何向众人解释,“睁大眼睛”是为了看清楚那个人。
(四)阅读孙道荣的《煎蛋术》,完成16~20题。(20分)
①女儿要出嫁了,向母亲学几招过日子的小窍门。
②早起,跟着母亲学煎鸡蛋。母亲煎的鸡蛋,好看,呈半椭圆,像上弦月;色白,微焦黄;好吃,外脆内嫩。每天早晨,盘子里都会有三只煎蛋,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多少年了,一直是这样。
③母亲将平底锅烧热,加油,然后拿起两只鸡蛋,轻轻一磕,一只鸡蛋破了,蛋黄在蛋白的裹夹下,顺势滑入锅中。有意思的是,另一只鸡蛋完好无损。女儿问,要是磕不好,两只鸡蛋同时破了,岂不是一起滑入锅中,搅和在一块了?母亲笑了:“傻丫头,用一只鸡蛋去磕另一只鸡蛋,往往是被磕的那只鸡蛋先破了。人也是这样,受伤重的大多是被动的那个人。两口子过日子,要和气,永远不要硬磕硬。”女儿笑笑,这就教育上了呢。
④待鸡蛋冒出热气,母亲将火拧小,说:“火候很关键,火太大,底下很快熟了,焦了,上面却还是生的。炒菜要用大火,炖汤和煎蛋,则必须用小火,急不得。这就像你们小青年,谈恋爱,是大火,火烧火燎,扑都扑不灭;但结了婚,这过日子可就是个细活了,像流水,得慢慢过,一天天过,必须用小火。”
⑤母亲边说,边拿起筷子,轻轻地将圆圆的蛋黄拨破,黄灿灿的蛋黄,向四周散开,像一层镏金,铺在蛋白上。这是母亲煎蛋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煎的蛋,蛋黄是完整的,高傲地躺在中心。但母亲煎的鸡蛋,蛋黄都均匀地铺散在蛋白中了,平展,白中偏黄,尤其是在入口时,嫩的蛋白,香的蛋黄,混合在一起,爽口,脆香,不腻。母亲说:“你小时候不喜欢吃蛋黄,从那时候起,煎蛋时我就将蛋黄搅均匀,煎出来的鸡蛋就分不出蛋白和蛋黄了。”原来是这样,女儿抱了抱母亲。
⑥说着话,一面已经煎好了,母亲用筷子轻轻一夹,一抄,给鸡蛋翻了个身,煎另一面。
⑦一只又嫩又白又黄的鸡蛋,煎好了。母亲将煎蛋盛入盘中,拿起剩下的两只鸡蛋,轻轻一磕,鸡蛋滑入锅中。这只鸡蛋有点散黄了,筷子轻轻一碰,蛋黄就均匀地铺散开了。
⑧又煎好了一只鸡蛋。母亲拿起最后一只鸡蛋,轻轻地在锅沿上一磕,鸡蛋滑入锅中。
⑨很快,三只鸡蛋都煎好了。女儿端起盛着三只煎蛋的盘子,喊爸爸,吃早饭了。
⑩母亲说:“慢一点,你知道哪一只鸡蛋是你的,哪一只是爸爸的吗?
女儿不解地看看母亲,又看看盘中的三只煎蛋:“随便啦,这有什么分别吗?”
母亲点点头。
女儿忽然明白了什么,笑了,用手指着一只煎蛋说:“这只一定是我的,因为我每天吃的煎蛋,都是你煎得最好看,也是最好吃的那一只。”
母亲点点头,又摇摇头:“平时是这样,但今天不是。这只鸡蛋虽然煎得最好看,但它有点散黄了,不太新鲜了,所以这只煎蛋不是给你吃的。”
女儿动情地看着母亲:“那么,这是给爸爸吃的吗?”
母亲又一次摇摇头:“你爸爸最辛苦,饭量也最大,因此,他应该吃最大的。但这只煎蛋,看起来最大,只是在煎的时候,摊开得比较大一些,但很薄,其实,另一只更大些,因此,那一只才是你爸爸的。都是我煎的鸡蛋,所以我最清楚,哪一只煎蛋是我们哪个人的。”
女儿激动地说:“这么说,每天早晨放在我面前的煎鸡蛋,其实你都是有选择的?”
母亲反倒有点难为情了,摆摆手:“只是个习惯罢了。”
女儿的眼睛有点湿。她恍然明白,这个早晨学到的不仅是母亲煎蛋的技术,还有她默默地对这个家庭和每个成员的付出,那才是这么多年来最营养的早餐啊。
16.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给谁


蛋黄都均匀地铺散在蛋白中了,平展,白中偏黄
女儿
自己
有点散黄了,不太新鲜
另一只更大些
17.在母亲煎蛋过程中,女儿学到了哪些?(3分)
18.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7分)
①说说下面句中母亲这个“习惯”的含义。(3分)
母亲反倒有点难为情了,摆摆手:“只是个习惯罢了。”
②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母亲边说,边拿起筷子,轻轻地将圆圆的蛋黄拨破,黄灿灿的蛋黄,向四周散开,像一层镏金,铺在蛋白上。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材料】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卖白菜》)
精彩的小说往往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说说作者分别是怎样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作文(共60分)
20.进入初中已经一个月了,你一定有很多悄悄话藏在心中。请以“我想悄悄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有感而发,说真话、诉真情;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我想悄悄对你说
600
700
800









1.遨、翩、刨、裨(4分,每空1分)
2.B(2分)
3.D(2分)
4.A(2分)
5.(10分,每空1分)
①为者常成。
②尺有所短
③谬以千里。
④各领风骚数百年
⑤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⑥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⑦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⑧遽契其舟
6.(10分)
(1)“春潮”“文学少年”等(1分)(具有文学色彩即可)
(2)栏目名称:我与名著(1分),栏目内容:介绍我阅读名著时候的所思所感。(2分)(言之有理即可)
(3)为了升学而避开一切课外书是不可取的。如此走捷径,是在成长路上走了弯路。(符合漫画寓意的启示,观点正确即可)(3分)
(4)字斟句酌,鞭辟入里,品味作家作品的灵魂。(格式1分,意思2分)
7.(7分)
(1)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出两个即可)(1分),写出暴雨来去迅疾的特点。(意思对即可)(1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喻成跳动的珍珠,(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1分)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1分)
(3)这首诗表融情于景,(1分)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1分)
8.(9分)
(1)①量长短
②拿
③同返,返回
④不是
⑤到,等到
⑥也(每空1分,共6分)
(2)D(3分)
9.
初/竖执之/不可入(2分)
10.(5分)
(1)宁信度,无自信也。(1分)翻译: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分)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2分)
11.做事死板,不会思考,不懂变通。(3分)
12.结合原文(2分)+人物特征(2分)
例:文中“老父”根据从前经验,建议从中间将竿子截断,说明他好为人师、自作聪明、照搬经验。
13.集市嘈杂喧闹,(1分)通过侧面描写(或反衬手法),(1分)写出安恩安闲从容,旁若无人的性格特征。(1分)
14.“坚决”表现出老太太不为金钱所动,珍惜着头奶牛的真挚情感;(2分)“窘迫不安”说明老太太很善良,为给别人带来误解感到难为情。(2分)
15.C(3分)
16.(4分)






给谁
原因
不爱吃蛋黄
看起来最大,只是在煎的时候,摊开得比较大一些,但很薄
爸爸
最辛苦,饭量大
17.(3分)
①两口子过日子,要和气,永远不要硬磕硬。(1分)
②过日子可就是个细活了,像流水,得慢慢过,一天天过,必须用小火。(1分)
③就像煎蛋一样,生活中每件事都是有选择的,都要用心为家庭和每个成员付出。(1分)
18.(7分)
①这个习惯就是母亲每天早晨用心煎蛋,并有选择地分配;(1分)其中包含着对这个家庭和每个成员的付出。(2分)
②动作描写,(1分)“轻轻拨破”,写出了母亲动作轻巧而娴熟;(1分)比喻,将蛋黄比作流金,(1分)写出了煎蛋的色彩美,表现了母亲煎蛋技术的高超。(1分)
19.(6分)
【链接材料】
通过神态、语言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母亲因我的不诚实而产生的失望与悲伤,(1分)刻画了母亲诚实善良的形象。(1分)
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通过语言描写,(1分)交代了母亲煎蛋时将蛋黄搅拌均匀的原因,(1分)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细致而深切的关爱。(1分)
20.略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装……………………………………订……………………………………线……………………………………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装……………………………………订……………………………………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