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9 08:1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D)(2分)
A.狡黠(jié)   强聒不舍(ɡuō)   黎民百姓(lí)
B.谀词(yú)
恪尽职守(kè)
气吞斗牛(dòu)
C.栖息(qī)
重蹈覆辙(chè)
弥留之际(mí)
D.造诣(yì)
一抔黄土(póu)
涕泗横流(sì)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言行相顾  日以继夜  化为乌有
B.怒不可恶
媚上欺下
理至易明
C.无与伦比
勃然大怒
舐牍之情
D.不二法门
自知之明
郭然无累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如烟海的心胸。
C.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D.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4.(2014,潍坊)下面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两处并修改。(4分)
①三十年前,雷锋以其平凡的人生实践,矗立起了人生价值的最高坐标。②但市场经济大潮下滋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之风不仅对助人为乐、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极大冲击,③而且加重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④以至于看见跌倒老人不扶,成为当下中国道德选择的难题!
(1)第②句,修改意见:将“对”改为“使”(或将“遭受”改为“造成”)。
(2)第③句,修改意见:在“滑坡”后加“的程度”。
5.在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的链条。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共同祈愿:积极尽孝,敬老爱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道人道孝道,条条光明大道;亲老爱老敬老,人人至爱吾老。
①养父母之心,愉悦心情
②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③养父母之身,留意起居
④养父母之志,奉献社会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饮冰室主人”是他的别号。《敬业与乐业》一文阐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B.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表达了雨果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C.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傅雷家书》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并饱含着他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悟。
D.苏霍姆林斯基,美国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致女儿的信》一文面对女儿提出的问题,作者主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告诉女儿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7.名著阅读。(3分)
(1)根据傅雷的说法,《傅雷家书》辑录的书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中的一点是①讨论音乐(艺术)②激发感想③训练文笔④做个警钟(答出任意1点即可)。(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8.(原创)综合性学习。(11分)
江西省铜鼓县10岁男孩莫双熠上小学五年级,父亲患白血病,手术费要60万元,母亲在医院陪护。从此他包揽了家务,拖地,做饭,洗碗,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弟弟。
两个月来,莫双熠捡了六七百斤废品。他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爸爸,你知道吗?我捡废品已经攒了36.6元了,虽然离60万元还有像这里到北京那么遥远的距离,但我一定不会放弃的,所以你也要有信心哦。老爸,加油!”
(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
(1)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0岁男孩拾废品为患白血病父亲筹钱
(2)莫双熠的事迹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下面是三位网友发帖的内容,请你以“热爱生活”的网友身份跟帖,写几句赞美、鼓励的话。要求不少于3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书虫:养育恩,不能忘。亲情浓于水,孝心感天地!相比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你是巨人!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祝愿你们一家幸福!
读来读去:感念爱,懂得爱。好娃娃,想捐钱给你!
观天下:不懈的努力,点燃亲情的颂歌,一路的跋涉不仅担起了一个家庭,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而且树立了自强自立、坚强乐观的典范。莫双熠:你的行为感人至深!
热爱生活:示例:为了父亲,你背负压力;为了家庭,你忍辱负重;为了梦想,你自强不息。你的行动温暖了亲人,感动了世人!——莫双熠,没有困难能难倒你!
(3)根据莫双熠同学事迹,策划一个主题教育活动。(6分)
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
活动程序:________________
(要求至少写出三个。提示:活动程序可以是环节、步骤,也可以是栏目等。)
提示:主题、形式、程序三者之间应该有必然联系,其中程序不得少于三个。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烧饼葛
明前茶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火,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伸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下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啊,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⑥起初揉面,小葛那个狼狈,光是夏天不能用空调和风扇就够他受的。小葛开玩笑说:“着了风面团就感冒了,起硬皮儿,再怎么揉,都不会起那层活泛的光。”揉面就像练功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中间最好别有停顿。小葛刚开始不懂,揉面时觉得眼皮重,照镜子一看,眼睫毛上都是白面粉,就去舀瓢冷水洗了脸。好嘛,就耽误这么点工夫,那炉饼就被父亲的老客挑毛病“面没发妥”。父亲问他中途是否走开,小葛才恍悟那个脸洗坏了,“回来就感觉面团的外面有点发硬,加上洗过脸手温低,面就醒不到位。”补救的秘方父亲也教给他:添一饭勺的蜂蜜,一大团面就救回来了。但这样做增加成本,而且饼偏甜,有些客人不见得喜欢。
⑦打十年烧饼,日复一日,有没有厌倦的时候?小葛笑:“做一万个饼,能跟做第一个那样有兴致,搁谁都是个难题。”支撑小葛把事情做下去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家苏州人,二十岁之前在苏州和南京都住过,自八十二岁起,发宏愿要回来找“小时候的味道”,曾一个人在苏州小旅馆里住了十天,换不同的面馆吃了二十三碗焖肉面,“没有一碗达到我小时候的水准”。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简直无法言说。还好,他回南京寻访故旧时,老友的孙媳给他买了“小葛烧饼”,老人吃得热泪直流,说要带一百个烧饼回台湾,“原来老味道还没有绝迹”。
⑧那天,小葛破例为这位客人多出了四炉饼。台湾老兵让他意识到,把看似微不足道的手艺传下去是有意义的,它跟每个游子牵着魂,绊着魄。
(选自2013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9.联系全文说说小葛的烧饼为何如此受欢迎。(4分)
传统手艺制作,从和面到入炉每一个步骤都是小葛手工完成;小葛技艺高超,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炉火烤制,较之电炉烤制的有扑鼻的烟火气和立体而层次丰富的香气,诱人的金黄色,甘香绵柔;很好地保留了过去的老味道,让人怀念。
10.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写了小葛制作烧饼的过程和顾客的等待与担忧。内容上:表现了小葛忙碌,动作熟练麻利,有条不紊,很勤劳,制作的烧饼工序复杂,遵循传统深受欢迎。结构上:设置悬念,让读者急于探知小葛烧饼为何如此受欢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出下文对小葛烧饼特点的介绍。
11.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白领来买小葛烧饼的周折费事,从侧面突出了小葛烧饼的香气扑鼻,美味可口,从而表现了小葛手艺高超。
12.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小葛是个怎样的人。(3分)
(1)吃苦耐劳:每天早晨做烧饼,刻苦、用心学揉面。(2)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须限购,让台湾老兵找到原来的老味道。(3)遇事爱琢磨:对自己炉火和电炉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让顾客高峰期限购。(4)对自己的手艺热爱、执著,坚定决心传承:坚持用传统艺技打十年烧饼,还要继续坚持。
13.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辛苦劳累,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炉烤制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示例:不同意。文中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将岁月深处的老味道保留,深受大家喜爱,甚至让人一解乡愁,成为当地的独特风景。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给予自己尊严和幸福。这本身就是一笔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的巨大的财富。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当前社会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丢弃了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背离快乐和幸福。因此当代社会呼唤更多的小葛式的人和他们用心制作的“烧饼”。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2014,孝感)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原野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继而消失在白茫茫的前方。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会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荒原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4.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2分)
示例:“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5.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充完整。(4分)
情节:突遇暴雪→①雪地迷路→发现黑点→②看到水井→发现村庄
心理:③满心恐慌→焦急万分→④精神一振→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16.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17.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能使用第一人称且扣住“猜测得以证实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作答即可。
18.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3分)
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品读家书
吴锡平
①在我看来,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纯粹的。我喜欢纯粹,所以我喜欢家书,因为纯粹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②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就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
③上学后才知道这是《朱子家训》,为清人朱柏庐所写,以寥寥数百字精辟地总结了古代治家之道,问世后即成为书香世家和官宦商家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范例,堪称古代家训的经典。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初涉尘世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④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娓娓道来,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却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我曾读过古代家训的另一经典《颜氏家训》,它以翔实的举例,生动的说理,分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等12个类目,将人生道理一一道来,绵密细长,丝丝入扣,晚清名将曾国藩虽然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却深谙“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道理,其留下的家书家训,论文论学,修身修德,或长或短,情真意切,亦极为感人。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及算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一个著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⑤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以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18年。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不知道天下有多少曾经的子女、现在的子女和将来的子女受益于这个亲切而严厉的父亲!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近世里,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现代诗人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⑥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的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⑦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9.通读全文,试指出这篇文章的结构。(2分)
总分总。
20.文章第④、⑤段花较多的笔墨分别列举了曾国藩和傅雷的事例,能否删去一个?为什么?(4分)
不能。尽管两个事例都论证了家书给人以教益,但曾国藩的事例侧重强调“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而傅雷的事例侧重证明“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21.第⑦段句子“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的含义是什么?(3分)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中感人的情节、饱含的深情、深刻的教益深入我心,引领着我。
22.综观全文可知,作者喜欢品读家书的原由是什么?(3分)
①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纯粹的,而我喜欢纯粹;②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③家书蕴含的真情打动人心。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题目自拟。
有没有这样一首歌,长留在你心底,在你开心的时候响起,在你烦恼的时候响起,在你得意的时候亦响起;有没有这样一首歌,回荡在你耳边,轻轻唤醒你沉睡的心灵,让你想起一个人、一段往事、一段时光?唤醒你美好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抒写真情;②不要照抄引文,字数在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