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皆次当行(háng) 扶苏以数谏故(shuò) 怅恨久之(chàng)
B.以遗陛下(wèi)
又间令吴广(jiàn)
弗敢易(fú)
C.以头抢地耳(qiǎng)
因屏人曰(bǐng)
躬耕陇亩(lǒng)
D.孤不度德量力(duó)
宁有种乎(nìng)
中道崩殂(c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夙夜忧叹(早晚)
B.失期,法皆斩(法律,法令)
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C.公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
以告先帝之灵(告慰)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2分)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仓鹰击于殿上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然后施行
然操遂能克绍
D.曹操比于袁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D)(2分)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皆指目陈胜
C.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D.苟全性命于乱世
6.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C.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是因为天赐良机,而是因为人的谋略所致)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的句子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的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的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9.按要求默写。(8分)
(1)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在表达上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的雄心和抱负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李白曾豪迈地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司马迁《陈涉世家》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句话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4)在中国革命的危难时刻,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我党我军的领导地位,此时此刻的毛泽东同志,真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1分)
1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2)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4)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见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5.“与臣而将四矣”中“臣”指谁?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4分)
指唐雎。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托付)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铲除)
(3)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应该)
(4)今贼适疲于西(正好,正逢)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者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19.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注]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颜率:人名。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周君患之(以……为患,担忧)
(2)发师救周(军队)
(3)颜率复诣齐(到)
(4)子之数来者(屡次)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B)(3分)
A.子之数来者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
2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示例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诱惑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示例二: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三、作文(50分)
24.题目:________征服了我
要求:①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