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培养当中,教学过程多采用直观的方法,以图片、视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已经学过学过日本、东南亚等。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但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不足。需着力训练和培养。
效果分析
这堂课整体上来说很成功。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上课思考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或错误时能够适当点拨,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整体到细节等方面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印度与中国地缘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明,本节课首先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引入,紧接着读图分析了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相对位置,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在衣、食、住、行个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十年来,随着印度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采用 人山人海的图片,形象直观的介绍了印度人口多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重视了印度人文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气候、地形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工业的布局与资源分布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本节课教师重视引导,设计了较多的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思考能力。
本课的不足:1.在课堂上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还是较差,不能够通过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力争全面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关爱照顾最不会学习的学生。2.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用生活的知识来学习地理!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古代文明及风俗特点,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4.了解印度主要的农作物,运用地图说出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5.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6.看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并说明工业分布与矿产分布的关系;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与
交流
[导入]:印度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片
[教师提问]:①在我国,《西游记》故事家喻户晓,它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②同学们,谁能说出印度名称的由来?
[提问过渡]: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它在哪儿,请大家指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学生观看 电视剧“西游记” 片段并小组交流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
学生读图并描述印度地理位置:
通过展示“玄奘西行路线示意”使学生了解印度民称的由来
从大局、宏观上去把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学生通过交流,增强了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感。
观察
与
发现
读图与
填空
读图
与
探究
新授:
探究一:印度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追问]:在图中找出恒河,看看它 流 入的海湾 。
[教师讲述]:
恒河沐浴
[教师提问]:
印度的三大地形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北部—喜马拉雅山;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合作探究)
纬度位置:学生观察印度地形图,在图中描绘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
学生回答: 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北部地区位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自主探究)
海陆位置:学生读图填空:
A 孟加拉湾 ,B 阿拉伯海 ,
C 印度洋 ,D 喜马拉雅山 ,E 印度河 ,F 恒河
学生回答:印度在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东北部:①中国、②尼泊尔、③不丹
西北部:④巴基斯坦
东部:⑤缅甸、⑥孟加拉国
南部隔海相望:⑦ 斯里兰卡
(合作讨论)
学生读图说出印度的地形特征:
1.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2.主要地形:高原、平原
通过印度地形图的展示,让学生描述印度的经纬度范围,说出印度的所处的纬度位置及所处温度带和海陆位置及其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从图片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字母标记,直观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从而了解印度的海陆位置与领土组成。
通过读图了解印度的地形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衔接 与
过渡
阅读与
填空
追问与
探索
新授:(板书)
探究二、文明古国
[教师讲述]: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肥沃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早在40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在数学、医学、建筑和艺术等方面成就卓著。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0第二段内容,进行填空。
印度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历史上,佛教不断地向外传播,如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盛行于东亚、东南亚等地。现在,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80﹪
以上的居民信仰印度教。
[
(自主学习)
1.发明了世界上通用的计数法, 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2.① 印度人用点头表示否定,用摇头表示肯定,当你与印度人谈话时,你会发现对方频频地摇头,这表示他赞同你的观点。
②印度是个宗教王国,有数不清的神,看不完的庙。参观清真寺要遵守脱鞋的习俗。
通过学生阅读与填空,了解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人在数学、医学、建筑和艺术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了解印度独特的习俗。
读图 与
探究
追问与
探索
新授:(板书)
探究三、人口大国
如此乘坐火车
(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印度人口增长示意
[提问过渡]: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的人口现状如何?
2. 1941~2011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3. 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教师追问]:
①印度的人口特点是什么?
②印度的人口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追问]: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印度人口难控制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探究)
1.学生1. 2010年,印度的人口数量已达12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学生2. 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印度人口数量有可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2.78倍,近3倍。
3. 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越来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合作讨论)
学生讨论得出: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②印度的耕地、水资源、粮食、钢材总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是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现状以及印度如不采取措施,人口数量有可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是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观察
与
发现
质疑与
演示
自主认知与
合作探究
三、发展中的大国(传统的农业大国)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纬度位置图
[诊断提问]: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启发式讲述]:印度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充分利用其耕地面积广大,水热条件优越。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棉花、黄麻、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诊断提问]:印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诊断提问]: 印度为什么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启发式讲述]:因为印度人口众多,所以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积极推行“绿色革命”。引进优良的小麦和水稻品种。同时用化肥代替粪肥,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的自给。
说说农作物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生1:热带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学生2: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占亚洲第一。
学生观看印度的旱涝灾害图片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后讨论作答:
(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印度政府是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因地制宜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
小组合作、交流后自主作答:
读图判读纬度位置和气候特点的分析,明确印度气候。并紧紧围绕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开展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了解印度采取因地制宜相应对策的现实意义,
在分析印度地形、气候特点影响印度主要作物的分布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衔接与
过渡
印度不仅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印度独立后利用本国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发展了本国的钢铁、机械等工业。现在已经形成了部门齐全、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努力培养本国科技人才,工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比较
与
探究
比较
与
练习
新授:(板书)
三、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中的工业大国)
多媒体展示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
[教师讲述]:目前印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钢铁、机械、化学、棉麻纺织等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核能、航天、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也取得显著成就。
[教师讲述]:印度由于制定了积极的产业政策,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的信息产业中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其软件产业约占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20%,被称为“世界的办公室”。信息产业的崛起为印度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学生观察地图中德干高原东北部的加尔各答附近的资源类型。
学生观察填表
讨论后总结: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学生观看印度的航天发射图片,感受印度是发展中大国!
学生及时地练习、巩固,落实主要城市的位置。
通过强调其原料产地和工业中心分布的密切关系,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有力地说明发展中国家可以抓住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
【教学反思】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印度与中国地缘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明,本节课首先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引入,紧接着读图分析了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相对位置,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在衣、食、住、行个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十年来,随着印度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采用 人山人海的图片,形象直观的介绍了印度人口多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1;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重视了印度人文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气候、地形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工业的布局与资源分布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本节课教师重视引导,设计了较多的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思考能力。
本课的不足:1.在课堂上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还是较差,不能够通过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力争全面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关爱照顾最不会学习的学生。2.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用生活的知识来学习地理!
第三节印度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 文明古国(2)人口大国 (3) 发展中的大国 。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印度》评课记录
韩忠诚:郑老师这节课更注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板块之间有明显的主线。以前听课中各环节缺乏与主线连续起来的地方,而郑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做到首尾呼应。这点做得挺好。
存在的问题是语速有点快,问题与回答之间没有准备时间,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善于鼓励与启发,这个以后要注意。
孟宪伦:
对于郑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非常好。总结为以下几点:1???????课件清晰实用,可以很好的为课堂服务。
2.???????导入视频的选择很好,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课堂兴趣。
3.???????挑战自己的方法很好,初一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能够让他们又快又准的记住邻国。
4.???????用旱涝灾害的图片引出气候很好,能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但是对于旱涝灾害都发生在夏季没有解释
5.???????学生说完答案后老师重复一遍,这个习惯不好。简单的就不用重复,难得强调一遍。
评测练习
读图填写下列标号中相对应的名称
国家: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
海洋:
A 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
半岛:D ___________
河流:E ___________
山脉:F ___________
1. 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二、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
A.巴基斯坦 B.印度 C.孟加拉国 D.缅甸
2. 读“印度的地形图”,印度自北向南依次是( )
A.山地、盆地、高原 B.山地、平原、高原
C.山地、平原、盆地 D.山地、平原、盆地
3. 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国家是( )
A.尼泊尔 B.孟加拉国 C.巴基斯坦 D.斯里兰卡
4. 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 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5.有关印度粮食生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众多的人口,使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
B.从20世纪到现在,印度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粮食
C. 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 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 况逐步得到改善
D.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
6.印度的小麦主要分布在( )
A.孟加拉国以东的地方 B.印度沙漠
C.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D.恒河下游地区
7.下列经纬线中,经过印度国土的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8.印度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的高新技术产业是( )
A.麻纺织业 B.航天工业 C.核工业 D.计算机软件业
9、印度半岛伸入印度洋,它东临_________湾,西临_________海。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______和_______(温度带),以___________气候为主。
10. 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__________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1)图中河流①为 ,图中城市②为 , 其附近的三角洲盛产 ,该城市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纺织工业。 (2)图中城市③为 ,是该国最大的 工业中心,该中心是在周围 原料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该国工业在分布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接近 产地。
课标分析
1:以印度为例,利用地图指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和首都。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学会运用材料,说明一个国家(印度)众多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知道一个国家众多人口带来的问题。
3:通过地图与图片的阅读和分析,知道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借助阅读材料和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原因。
5: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发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