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课件作者: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2011.04.05背景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藤野,名严,全名藤野严九郎。1901年10月,藤野先生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7月6日,即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藤野先生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 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鲁迅
(1881-1936)第一步:交流感知注音: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芦荟(lú huì) 解剖(pōu) 烂熳(màn)
芋梗汤(yù gěng) 抑扬顿挫(yì cuò)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piē)见
深恶痛疾(wù) 教诲(huì)
杳无音讯(yǎo) 畸形(jī) 驿站(yì)
把握课文内容
(一)课前编段号,预习课文。
(二)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后,回答问题。
第二步:研读共品1、本文依据时间和地点的转移组织材料,请按“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⑴第 段:
⑵第 段:
⑶第 段:1-34-3536-38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2、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用的是什么描写?(第6自然段) “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3、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这也叫什么描写?(第9自然段)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间接描写(侧面描写)4、写“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请作概括。并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有 件事(第11-23段)①为“我”添改讲义;②为“我”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认真负责、热诚、正直)(治学严谨)(热情诚恳)(严谨求实)藤野先生品质: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民族偏见。45、“我”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①匿名信事件:有人写信说我的解剖成绩及格是得了老师漏泄的题目(24—28);②看电影事件:电影里一个中国人要被日本军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看热闹(29—31)。使“我”的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6、“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答:怀念与感激
(37段)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7、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线索
明线:
暗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
(思想感情的变化)8、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语言品味:(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8、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8、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这是反语,用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正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 (1)藤野先生帮作者添改讲义,可见他教学认真,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2)他纠正作者的解剖图,还向作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见他治学严谨求实;
(3)他还关心作者思想意识的进步,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藤野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9.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10、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11、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呢?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1)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去仙台学医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2)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在仙台学医期间发生的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变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弃医从文了。小结(本文中心):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巩固拓展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第五步:总结提高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不孙( )
结责( )
油光可监( )
抑扬顿错( )
深误痛疾( )
芦会( )
溺名( )孙——逊结——诘监——鉴错——挫误——恶会——荟溺——匿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 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 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 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 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1、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藤野先生及亲人对他们交往的回忆
2、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3、(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课件作者: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2011.04.05藤野先生塑像课件作者: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2011.04.05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门 课件作者: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2011.04.05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课件作者: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2011.04.05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