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郑谷【读准字音】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长江边上杨柳依依,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读懂大意】【读出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猜猜《淮上与友人别》的情感。 《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的情感是 :思考: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表达了这种情感?如何表达的? 【读明手法】诗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是:愁杀离愁别绪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杨柳:离情别绪 隋代的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用杨花的漫天飞舞来渲染离别的伤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杨花:离恨哀思 笛声常常与离人思乡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早出现在乐府诗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悉杀行客儿。”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以“长(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风笛声:离愁长亭:离情别绪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如:本诗中的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意象】什么是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