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学习对比手法。
4.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透彻地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文章,品味、揣摩语句的含义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彩。
2.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2学情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全文娓娓道来之语,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
3重点难点
【重点】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学习对比手法。
【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品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主题。
4.1.2学时重点
1.品析重点句、段,把握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1.3学时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设计:
【设计意图:用图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
(情境型)
(教师激情导入的过程中,优美的轻音乐响起,大屏幕上先是出现小朋友在各种场合专心读书的图片,最后是冰心老人的坐在书架前的照片,由小到大,最后定格。)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每位同学都不可避免的接触许多人,经历许多事。在这许多的人和事之中,童年与少年时期接触与经历的人和事往往能够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影响我们的一生。拿读书来说吧,老师小的时候物质还不丰富,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是太好,哪有多余的钱买书呢 没办法,几个小伙计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冒着炎炎烈日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小书店租书看。白天学习任务繁重,就晚上看,往往你看完了转给我,再转给他,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那么,名人儿时读书又有哪有动人的故事呢 下面,让我们一同去问问文坛泰斗冰心奶奶,好不好
活动2【活动】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笸箩(pǒ)
聊斋(zhāi)
催促(cù)
烦琐(suǒ)
朦胧(méng)(lóng)
天罡(gāng)
地煞(shà)
消遣(qiǎn)
堆砌(qì)
(2)掌握词语
无聊:文中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意思。
消遣: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
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这里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诗文。
气愤填胸:愤恨的情绪填满了胸膛,形容非常生气。
2.走进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活动3【讲授】课堂实录
一、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1.男女生各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男女生相互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
2.综观整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全文结构极其严谨。请你根据自己的梳理划分本文的结构。
3.本文标题是“忆读书”,“读书”自然是全文写作的重点,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作者所读的书目。
①读书好――《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
②多读书――
、
、
。
③读好书――读《
》弃《
》、读《
》弃《
》。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儿时读书经历的 在文中圈画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学生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明确答案。)
明确:2.
全文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读书感受
第二总分(第2-13段):分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部分(第14-15段):总说――概括全文
3.
②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③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荡寇志。
4.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一二岁时”
“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二、重点探究
【设计意图:品析重点句、段,把握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本文开篇一句话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三国演义》让“我”听得津津有味的原因是什么
3.当“我”读到《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我”为什么会“哭”
(可对相关的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品析,然后再有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1.
一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二是突出了作者对读书深切的体会,强烈的感受。
2.
首先,故事情节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其次,“我”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获得的美的享受。
3.
因为《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故事情节让“我”身临其境,随书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充分体现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
课堂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继续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透彻地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4.2.2学时重点
1.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
4.2.3学时难点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设计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直接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又该读哪些书呢 本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继续聆听冰心奶奶的诚挚心声吧!
活动2【讲授】课堂实录
一、深入探讨,继续分析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继续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透彻地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生带着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4.作者从十二三岁时开始看《红楼梦》,为什么直到中年才体会到它的滋味
5.为什么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6.作者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由此看出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
明确:1.(可以从课文的2—13段找一下,找出哪些句子是在写“读书好”“多读书”“读书好”。)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让读者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例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人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宋代“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爱国将领怎样抗击外来侵略。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以至于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评语,给予很高的评价。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正如作者所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2.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3.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4.(可从作者的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等角度进行解读。)因为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以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的知识层面为基础的。《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极为深刻,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易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到了中年便能较全面、较深刻地认识这本书的深蕴。作者读《红楼梦》的体会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过程。
5.(旧时的《修身》等书籍,表述笼统,观念陈旧;而现代的文学类书籍,语言优美,感悟深刻,显然能够带给“我”独特的阅读感受。)由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知她所读的书,多是文学类书籍。“文学即人学”,这类书中往往渗透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文学作品常借助对社会现象的再现,生动深刻地揭示人性或社会发展的规律,给人以启迪。而旧时的品德教育课程,只是将传统的道德观,用概括的语言笼统地表达出来。不但不易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6.(可以先找出具体的语句再细细加以分析品味,感受作者蕴涵的情感。)从“看了使我气愤填胸”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有情感的人,针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人。作者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的原因是《水浒传》的人物个性鲜明。
二、再读文章,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1.本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谈一谈。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忆读书》一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作者在谈“读好书”时将“好书”与“差书”的对比等。)
明确:在课文中,作者把《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比较,将《水浒传》与《荡寇志》比较,又把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的不同感受比较,同时将《西游记》与《封神榜》比较,将现代文艺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之后,作者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这些比较突出了作者鲜明的读书倾向,给读者以实在的启示。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示例: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让你增长知识,它能帮你解决问题。翻开书本,它能让你领略到建筑物的雄伟壮观;它能让你看到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和埋藏在地下的宝藏;它还能告诉你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印度洋面积有多大。它能教会你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乐趣是精神上的,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三、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培养语言概括能力,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英国科学家培根《谈读书》一文,请你认真阅读,并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本题文字较多,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可勾划出其中的重点句子,并以重点句子为基础进行探究。这样能够降低答题难度,减轻学生的答题压力。)
示例:培根先生的总结非常全面,也非常科学。以后在读书方面,我一定会更专心、更专一。同时,我在读书时也会注意选择,眼下会多读一些对学习起辅助作用的书籍,等将来学习任务稍稍轻松了一些,再选择一些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的书籍来读。
课堂小结
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书能让你增长知识,能教会你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再借用冰心奶奶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