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一百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童话既是对记叙文的巩固,又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夸张、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中都处于重要位置。文章巧于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故事结构,构筑了一个由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的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的社会怪圈。引出了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内心的矛盾揭示人物的灵魂,使人们看到他们的本质,也引起了深刻的思考。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单纯、活泼的特点,一般对童话比较感兴趣,教师如果引导适当,容易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这篇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且想象幻想丰富,非常符合初一学生阅读本篇文章。但是对童话的讽刺意义明于心不明于口,教师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品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感受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教具: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激情导入:教师展示幻灯片上的诗《献给童话的诗》顾城。
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倾听,感知诗句写的是那两篇故事。
【设计意图】以诗导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营造出一个诗意化的课堂氛围。
二、走近作者,感受童话。
(一)走进作者
1.学生回答问题介绍作者安徒生其他作品。
2.教师展示幻灯片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双基”发展,作者生平是学生语文积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二)感受童话
1.童话的定义。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2.童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给学生,掌握学习技能,为后面的文本解读方向奠定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童话的学习兴趣。
文本学习,解读童话。
(一)一读课文,理情节。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重点词语。
思考:文章以“新装”为线索,请结合故事的情节发展,拟出小标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二)二读课文,评人物。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出与人物有关的重要语句。
选择人物,即兴表演。(挑选四至五名学生进行表演)
结合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问:从文中找出在这场骗局中的两个成功者、一群失败者及一个智者,说出他们是谁,有什么特点并在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两个成功者:骗子(阴险狡猾)
一群失败者:皇帝(昏庸无能,愚蠢至极);大臣(虚伪自私);百姓(胆小怕事)
一个智者:小孩(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板书)
4.指名品读,描写大臣的语言。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只有找准这个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同时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同时为后面课文主题的把握做好铺垫。
(三)三读文本,悟主题。
1.速读课文,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2.学生再思考,感悟主题。
明确: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本文还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依据主题,谈谈我们国家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教师补充资料: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流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大豆能载人过河,玉米比树长得还高,一个县上的粮食产值比现在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还高。
4.结合自身,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皇帝的新装”的事情?
5.名人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理解再次读,既是课堂的呼应,也更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课题的再思考则进一步将诚信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迁移拓展,比较阅读
幻灯片出示
学生阅读思考:
这篇童话体现了童话的那些特点?
读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少说空话,大话,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诚信之为人之根本。
【设计意图】由课内引向课外,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清楚童话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明确童话的特点,能灵活运用。
五、课文小结
1.师生配合朗读《两种站台》
2.教师寄语:
【设计意图】借一首现代诗,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表达文章思想和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悟,培养高尚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1.插上想象的翅膀,为课文续写《皇帝的新装》结尾。
2.重温了大师经典的童话,或许有新的感悟与收获,写一篇读后感。
(二选一)
要求:1、书写工整规范。
2、字数
4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安徒生童话的经典之背后的原因,随机写作能捕捉到学生刹那间的触动,进一步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爱新装
皇帝:昏庸
不
做新装
骗子:狡猾
诚实
看新装
皇帝的新装
大臣:虚伪
穿新装
百姓:胆小怕事
揭新装
孩子:天真无邪
诚实
启示:
1
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2保持一颗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
献给童话的诗
顾城
为了像人那样站立、生活,
你忍受着地狱般可怕的折磨。
为了别人永远地幸福、相爱,
你又甘愿化为黎明前的泡沫。
你披着鸭子鄙俗的羽毛,
却有一颗天鹅的心。
当你的灵体得到了统一,
也没忘记最初的外形。
……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丹麦作家暨诗人。
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拇指姑娘》、《夜莺》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童话的形象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贺宜
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否则我的美丽的接骨树丛就不会从茶壶里冒出来了。
----安徒生
18世纪末代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也。
----周作人
青蛙与蛤蟆
石头上坐着一只青蛙说:“我刚才看到一条鱼在天上飞。”蛤蟆听了,一点也不惊讶,它说:“噢,那条鱼是我养的。”青蛙倒是有点惊讶:“是吗?”
蛤蟆说:“没错儿,我把那条鱼儿养大以后,就把它放到天上飞了。”青蛙说:“我打算把那条鱼抓住,所以,我就找了一支猎枪,然后瞄准了那条鱼……”蛤蟆插嘴:“你朝它开枪了?”青蛙点了一下头,然后做了个开枪的姿势:“是的,我就这样,‘砰’的一声,朝它开了一枪。”
蛤蟆忙问:“打中了吗?”青蛙摇头说:“没有。不过,那条鱼被枪声吓得掉进了河里,从此,鱼就生活在水里了。”
树枝上站着一只麻雀说:“我今天也碰到一件有趣的事儿。”青蛙问:“是什么事呢?”麻雀说:“我看见一只青蛙和一只蛤蟆,拿着一张牛皮使劲吹,突然,‘啪’的一声……”青蛙和蛤蟆瞪大了眼睛:“怎么啦?”麻雀冲着他俩一笑:“牛皮吹破了呗。”
青蛙和蛤蟆的脸一下子红了。
诚信,如此珍贵。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诚信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守住诚信的阵地,让诚信之花永远绚丽,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