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1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2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 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着畏难情绪。作家作品的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语法……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起来都有着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让他们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3重点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介绍孔子和《论语》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孔子和《论语》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ppt1孔子和《论语》简介)(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活动2【讲授】二.范读领路,初步感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六则,去领略和感受他那如日月一般令人高山仰止的思想光辉。(板书课题: 《论语》六则)方法引导1:1.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古音字,通假字,多音字。2.读好停顿,注意处理好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3.读出情感,情感的体现往往要通过语速和语调来体现,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学生齐读。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不常见的字的读音,语气、语调、停顿等。并体会有些不常见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你知道怎么读吗?(顺序提问学生,然后齐读两遍)请把这些字的字音标注到课本上。扫除了字音障碍,让我们放声朗读六则《论语》。方法引导2:那么,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古音字,通假字,多音字。2.读好停顿,注意处理好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3.读出情感,情感的体现往往要通过语速和语调来体现,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学生齐读。
活动3【活动】三.师生合作,探究文本
这六则《论语》我们已经会读了,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六则《论语》说了些什么。我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兼有意译。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等。大家一起来看第一则。我们一起把第一则齐读一遍。师译第一则。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遵循这个方法分组讨论第23456则。师生互动翻译理解文意。同学们,这六则《论语》,孔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六则中,你最喜欢哪一则,或者哪一点正是你所欠缺需要改进的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说的都很好,可见,你们和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这正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目的。下面我们来一起找出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态度的句子(大屏幕)另外,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他们称作什么?生:成语。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成语。(大屏幕)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留心积累一下论语中的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活动4【练习】四.字词积累,夯实基础
我们这一课还学习了一些实词,一些虚词,还有词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老师总结了一个表格,但是还没有完成,你能不能帮老师补充完整。(大屏幕)只有平时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我们才能读懂更多的《论语》小结: 同学们,论语六则我们学完了,但是《论语》之博大精深,远非这六则所能概括,要想真正领悟到其精髓,请同学们课下多了解有关《论语》的相关知识
活动5【作业】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格本抄写课文。
3.学习《论文六则》的心得体会。
课件19张PPT。《论语》六则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
字词积累
会理解会背诵会默写重点、难点积累字词
理解文意
背诵、默写
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
学派的创始人。曾周
游列国,大力宣扬“仁””
的学说,提倡德治和
教化。晚年致力于教
育,相传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自汉
以后,孔子的学说成
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zōuyì《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书。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论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成为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重点字音积累卡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不殆( )
5.诲人不倦( ) yuèyùnw?ngdàihuì卡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不殆( )
5.诲人不倦( ) yuèyùnw?ngdàihuì方法引导1: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古音字,通假字,多音字。
读好停顿,注意处理好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
读出情感,情感的体现往往要通过语速和语调来体现,论语
是语录体,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
间的交谈,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学生齐读。1.保留 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
专有名词。
2.补充 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
成分。
3.删除 删掉不需要译出的词。
4.替换 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换掉古代
汉语。
5.调整 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用语
习惯。 方法引导2 文言文翻译学法积累卡理解课文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时常温习知道 了解但,却,表转接 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参考译文:先生说:学习后并时常温习 ,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先生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表顺接) 理解、领会wéi,做 语气助词,
相当于“了”思考 迷惑不解 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 参考译文: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先生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喜欢以……为乐【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
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少数,不是确数一定 在其中长处,优点选择他们不好的或缺点 参考译文:先生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长处加以学习、他们不好的加以改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同“又”站得住的意思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找出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态度的句子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为人处事态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复习
学思结合勤学好学
虚心求教乐于交友
宽容他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敏而好学文言词语积累卡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悦”,愉快高兴通”惘”,迷惑不解可,可以;以,凭借认为……可耻旧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表顺接却,但是,表转接作业背诵课文
用格本抄写课文
写一份学习这六则《论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