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诚信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守信的美德。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理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分析人物性格,进而评价品行优劣。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像“曾子杀猪” 这样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找其中的真谛吧!
简介《世说新语》及作者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类,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轶事。
作者:相传为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组织学生学习《期行》
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正音:期行(qī) 尊君在不 (foǔ)
学生自读再听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再齐读。
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翻译课文(讲清重点字词)
期:约定(名词活用做动词) 去:离开 (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
不:通“否”,表否定 哉:句末语气词,表强调 委:丢下,抛弃
引:牵引,拉 之:代词,代元方 顾:回头看
通过讨论,梳理故事情节
期行不至,太丘舍去→客问元方,怒骂太丘→元方驳客,无信无礼→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同桌互述故事,请学生复述。
共同探究
文章记叙元方七岁时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主要表现元方的聪敏,为人方正直率,敢于据理力争。
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告诫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3)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过分吗?
不过分:无信无礼之人不足与交。
过分: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当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鉴于他是长辈,还是可以礼貌地请他去屋里坐。
(四)拓展:有关“诚信”的格言警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实是最好的政策。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诚实是我永久的伴侣。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期行》这则小故事,它讲述的是元方小时候斥责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约定出行而不准时的事,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启示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也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课件16张PPT。导入新课“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刘义庆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的三步学习法 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期 行期(qī):约定,行,出行
不(fǒu) :通“否 ”
“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认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后乃至。期:约定到行:出行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放弃去:古:离开
今:到…去才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当时名词作状语,在门外fǒ u “不”通“否”,不在译文:(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离开了。” 品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跟人约了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语气词,表感叹,“啊”相:代词,别人,委:古:丢下今:委托 而:连词,表顺承连用,表判断
则:就形作动,对…感到惭愧引:古:拉
今:引用顾:古:回头看
今:照顾共同探究1、文章记叙元方七岁时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主要表现元方的聪敏,为人方正直率,敢于据理力争。2、《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实话实说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稍公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创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诚实是我永久的伴侣。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格言警句与全体学生共勉:以诚待人 以信做人谢谢大家,欢迎指正!尊称 zūnchēng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谦称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区区、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