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文言词汇的积累;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新设计
借助课件设置情境,“讲——议——演——练” 相结合。
3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对诗歌涉入不深,理解、领悟诗歌的能力较弱,但是好奇心重,驱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抓住他们的特点,利用《木兰诗》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难点:
诗歌的意境、韵律、修辞。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目标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词句含义、中心思想。
5.1.2学时重点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词句理解、中心思想。
5.1.3学时难点
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5.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木兰诗
创设情景,形象导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活动2【讲授】木兰诗
一、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二、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5.2 第二学时
5.2.1教学目标
写作特色分析:情节详略安排、语言特点(修辞)、想象情境、复述表演、拓展延伸。
5.2.2学时重点
写作特色分析:情节详略安排、语言特点(修辞)。
5.2.3学时难点
想象情境、复述表演、拓展延伸。
5.2.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木兰诗
一、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二、、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课后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课件18张PPT。木 兰 诗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乐府”简介 “乐府”原是我国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秦时已设乐府令,到汉武帝时乐府已具有较大规模。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歌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歌辞”,乐府便由原来的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理解课文织布机内容梳理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木兰纺织;
第二部分:木兰从军;
第三部分:木兰征战;
第四部分:木兰还乡。
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勤劳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善良、
孝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
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 木兰是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木兰的形象掌握文言知识通 假 字1、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
3、著我旧时裳;
著:通“着”,穿。
一词多义昨夜见军帖 帖:名词,文书。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东市买骏马 市: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 市:动词,买。
1、市2、帖排 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有加强语势的效果。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