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好胜心切,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对理性知识由于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印度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另外,学生通过学习《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效果分析
???????????????
? ?这节课对学生的学法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教学中用了大量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利用《西游记》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大致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等环节,学生依据自己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展示,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健全,所以在设计问题中出现了有的问题设计不全面,有的问题重复设计的现象。因此在展示环节出现了学生掌握问题不系统,不条理的现象。
另外,在挑战自我环节,看出学生对读图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地理事物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地图上。以后要加强对读图、识图、用图的训练。
教学反思
印度作为南亚一个典型的大国,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在本节课中,?利用《西游记》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大致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等环节,学生依据自己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的问题,一是探究印度众多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影响。二是探究印度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我运用多种形式的地图使相关的地理知识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对每一个知识点的阐述多以问题形式提出,通过分析之后,由学生归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像在教学难点上分析得太少,太粗略,没有带着学生仔细的去探究,突破难点的方法没有掌握的很好,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易懂易做的方法来攻破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节 印度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古代文明及风俗特点,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4.了解印度主要的农作物,运用地图说出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工业分布与矿产分布的关系;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学习重点】
1.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法、比较法、归纳、综合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与
交流
[导入]:印度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片
[教师提问]:①在我国,《西游记》故事家喻户晓,它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②同学们,谁能说出印度名称的由来?
[教师讲解]:对,西游记中的“西天”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 今天我们就追寻着唐僧的足迹,去探访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
[提问过渡]: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它在哪儿,请大家指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展示印度地形图
纬度位置:学生观察印度地形图,在图中描绘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
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
3.找出印度路上相邻的国家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注意其方位).
4.学生读图找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自北向南依次是?分析印度的地形特征:
学生观看“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片并小组交流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和取经路线。
学生1:《西游记》是根据唐代高僧玄奘西行赴天竺取经的真实故事演绎而来的。
学生2:玄奘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天山、曲女城等地,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天竺,到了当时佛学中心—那烂陀寺。
学生3:在此之前,中国人称印度为“天竺”,玄奘将其译为“印度”这一民称一直沿用至今…
(自主学习)
1.纬度位置:学生观察印度地形图,在图中描绘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
印度大部分位于北纬10°至北纬30 °,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海陆位置:学生读图填空:
A 孟加拉湾 ,B 阿拉伯海 ,
C 印度洋 ,D 喜马拉雅山 ,E 印度河 ,F 恒河
印度在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3.相对位置:东北部:①中国、②尼泊尔、③不丹
西北部:④巴基斯坦
东部:⑤缅甸、⑥孟加拉国
南部隔海相望:⑦ 斯里兰卡
4.学生读图找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自北向南依次是?分析印度的地形特征:
北部—喜马拉雅山;
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主要地形:高原、平原
阅读与
填空
追问与
探索
二.文明古国
[教师讲述]: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肥沃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早在40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在数学、医学、建筑和艺术等方面成就卓著。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0第二段内容,进行填空。
印度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历史上,佛教不断地向外传播,如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盛行于东亚、东南亚等地。现在,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80﹪
以上的居民信仰印度教。
[教师追问]:
1.请举例说明古印度人在数学方面成就?
2.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它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你知道有哪些独特的习俗,讲给同学们听听?
(自主学习)
1.发明了世界上通用的计数法, 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2.① 印度人用点头表示否定,用摇头表示肯定,当你与印度人谈话时,你会发现对方频频地摇头,这表示他赞同你的观点。
②印度是个宗教王国,有数不清的神,看不完的庙。参观清真寺要遵守脱鞋的习俗。
③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教教规严禁宰杀牛和食用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
阿克萨达姆神庙 印度的牛“真牛”
读图 与
探究
追问与
探索
三.人口大国
如此乘坐火车
(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印度人口增长示意
[提问过渡]: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的人口现状如何?
2. 1941~2011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3. 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①印度的人口特点是什么?
②[合作探究一]:下面一组数据说明了什么?印度的人口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讲述]: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自2000年开始, 印度政府就提出了人口控制计划,但执行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自主学习)
1. 2010年,印度的人口数量已达12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几十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印度人口数量有可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3.78倍,近4倍。
3. 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越来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②印度的耕地、水资源、粮食、钢材总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是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
观察
与
发现
自主认知与
合作探究
四.发展中的大国
(一)传统的农业大国
[诊断提问]: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启发式讲述]:印度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充分利用其耕地面积广大,水热条件优越。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棉花、黄麻、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合作探究】
阅读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于自然条件的关系,完成表格。
[诊断提问]:印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启发式讲述]:因为印度人口众多,所以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积极推行“绿色革命”。引进优良的小麦和水稻品种。同时用化肥代替粪肥,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的自给。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1:热带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学生2: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居亚洲第一。
农作物
自然条件
地形
降水
水稻
小麦
棉花
黄麻
茶叶
比较
与
探究
四.发展中的大国
(二)发展中的工业大国
多媒体展示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
[教师讲述]:目前印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钢铁、机械、化学、棉麻纺织等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核能、航天、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也取得显著成就。
[教师讲述]:印度由于制定了积极的产业政策,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的信息产业中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其软件产业约占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20%,被称为“世界的办公室”。信息产业的崛起为印度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学生观察地图中德干高原东北部的加尔各答附近的资源类型。
学生观察填表
讨论后总结: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学生观看印度的航天发射图片,感受印度是发展中大国!
学生及时地练习、巩固,落实主要城市的位置。
课件17张PPT。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亚洲南部
1.纬度位置:
印度位于亚洲的 部,绝大部分位于
北纬 至 度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 部,大部分属于 带,属于 气候。(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海陆位置:
印度在亚洲的南部,D 山脉以南,
东临A 湾,西临B 海,
南临C 洋。
自主学习一南1030热热带季风喜马拉雅孟加拉阿拉伯印度自主学习一3.相对位置:
东北部:① 、②尼泊尔、③不丹
西北部:④ 、
东部:⑤ 、⑥ 、
南部隔海相望:⑦ 、
4.读图找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分析其地形特征:
北部— 山;
中部— 平原;
南部— 高原。
由此可见:地势: 高, 低;
主要地形: 。
。中国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喜马拉雅恒河德干南北中部高原、平原恒河沐浴泰姬陵印度的牛“真牛”印度瑜伽走进印度【自主学习二】印度是 和 的发源地。历史上,佛教不断地向外传播,如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盛行于东亚、东南亚等地。现在, 是印度第一大宗教,80﹪以上的居民信仰 。佛教 印度教印度教印度教如此乘坐火车印度的街头拥堵的交通观人山人海1.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的人口现状如何?
2. 1941~2011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3. 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小结:由此可见:印度人口基数 ,增长速度 。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大快2010年人口已达12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增长了3.78倍,近4倍。越来越多【合作探究一】
下面一组数据说明了什么?印度的人口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印度的耕地、水资源、粮食、钢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是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1.印度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有:① ② 、 ③ 。
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 和 ,主要经济作物有 、 、和 。
2.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大国,利用本国丰富的 、 资源发展钢铁、机械等工业。其中 、 、 等高科技产业产业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
3.印度的 产业令世界瞩目,仅次于 国,有“ ”之称。印度发展该产业的语言优势在于国民通用 。【自主学习四】水热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广大劳动力充足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煤铁核工业航天技术计算机软件软件美世界的办公室英语结合结合印度地形、气候以及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合作探究二】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德干高原东北部、
恒河上游地区德干高原西北部小麦、水稻耐旱能力强,棉花生长后期需晴朗天气,这些地区起伏平缓、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东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水稻需要较多的水, 上 述地区是平原且降水充足。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
结合棉花、黄麻及矿产分布,说出棉纺织、麻纺织、钢铁等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完成下面表格: 【合作探究三】黄麻棉花铁煤锰工业中心靠近原料产地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加尔各答由此可见:印度的工业分布和原料产地的
关系: 。通过今天的“西天取经” 之旅,你取到 “真经”了吗 ?走出印度:
1.下列经纬线中,经过印度国土的是 (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 读“印度的地形图”,印度自北向南依次是 ( )
A.山地、盆地、高原 B.山地、平原、高原 C.山地、平原、盆地 D.山地、平原、盆地
3.目前,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 ( )
A.农村劳动力少 B.水旱灾害多 C.人口增长过快 D.劳动力流失
4.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为 ( )
A、水稻 B、小麦 C、水稻和小麦 D、玉米
【火眼金睛】 BB C C5.有关印度20世纪60年代改善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印度实行“绿色革命”,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改善粮食的供应状况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扩大化肥的使用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6.下列位于印度南部的新型工业城市是 ( )A、孟买 B、新德里 C、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火眼金睛】BC读“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填空。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邻国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河流 E_______首都I_______
城市:K_____L____M____;湾、海、洋 H_______;J______; G________。
(2)印度主要地形区是南部的_____高原,北部的____山脉,中部的?? ??平原。
(3)印度人口基数_____,增长速度_____。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位。本国标志性建筑是 ?。
(4)印度以_______气候为主,降水量丰沛,但季节分配_______,??? 灾害频繁,______和_______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该国粮食能够自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________”(政策)?
(5)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_______是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_______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6)印度是世界第 ??软件大国, ????? 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一章中的第三节《印度》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三个国家。编选本届内容给予一下的设计思想:(1)印度与中国地缘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明。(2)印度与中国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方面的问题,都是两国急需解决的问题。(3)印度开国之初的立国之本就是要在世界上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如今,印度是迅速崛起的法杖中大国,其经济发展道路对于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教材设计“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发展中的大国”3个子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旨在凸显印度最突出的国情与特色,选择能够对中国发展起到借鉴性的内容,同时,也力求还原印度作为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
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教材中还渗透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例如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针对印度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的地理问题,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向廷勉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课堂氛围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016年 4月 26 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林海霞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优点: 课上利用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感而发,突出所学知识的鲜活性;恰当地创设情境,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育作用;板书设计简明扼要,让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
不足:对问题的设定的层次性如果更有梯度,教学效果会更好。
2016年4月 26日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郭帆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教师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语言表达再抑扬顿挫些、再充满激情一点,定能使整堂课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学目标达成度会更高。 2016 年 4 月 26 日
评测练习
1.下列经纬线中,经过印度国土的是 (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 读“印度的地形图”,印度自北向南依次是 ( )
A.山地、盆地、高原 B.山地、平原、高原 C.山地、平原、盆地 D.山地、平原、盆地
3.目前,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 ( )
A.农村劳动力少 B.水旱灾害多 C.人口增长过快 D.劳动力流失
4.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为 ( )
A、水稻 B、小麦 C、水稻和小麦 D、玉米
5.有关印度20世纪60年代改善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印度实行“绿色革命”,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改善粮食的供应状况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扩大化肥的使用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6.下列位于印度南部的新型工业城市是 ( )
A、孟买 B、新德里 C、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
读“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填空。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邻国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
河流 E__________。
地形区 F_________。
首都I_______
城市:K_______L_______M_______
湾、海、洋 H________;J_______; G________。
(2)印度主要地形区是南部的_______高原,印度北部的_______山脉,中部的?????? 平原。
(3)印度人口基数_____,增长速度_____。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位。本国标志性建筑是????? ?。
(4)印度以_______气候为主,降水量丰沛,但季节分配_______,??? 灾害频繁,______和_______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该国粮食能够自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________(政策)?
(5)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_______是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_______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6)印度是世界第?? 软件大国,????? 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课标分析
“印度”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印度自然环境的概述,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一.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三.用实例说明高科技产业对某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材第一部分“文明古国”落实了课标中的第一部分“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材插入一副印度舞蹈的图片,是因为印度是世界公认的传统舞蹈的发祥地,这也是印度文明的体现。印度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为此教材通过一段文字描述,说明印度宗教的起源、传播,以及宗教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在亚洲各地产生的影响力。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人口大国”这一主题展开,运用地图“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2幅图片、及“思考”栏目等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教材的第三部分“发展中的大国”,运用地图分析印度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对应课标中的第二部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