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教科版4《观书有感》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下教科版4《观书有感》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9 14: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观书有感2作者简介  
朱熹
(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号晦庵。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3 朱熹名言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4作品简介《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
作品信息
  【名称】观书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体裁】七言绝句 自读诗歌,逐步了解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jiàn)开,                 
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问渠(qú)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67诗意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称南溪书院)内。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8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清澈明净
源源不断
云影浮动注释原文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的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
徘徊:来回移动10 问渠那得清如许11渠:他,在这里指方塘。
清如许:这样清澈
要问方塘为何这样清澈? 为有源头活水来13注释原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1415全诗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再读诗歌,读出疑问。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我会思考: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正如      。“天光云影”好比        。人的心智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知识、智慧、学问我会思考 “源头” 比喻 ,“活水”比喻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书本新的知识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呢?它和读书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源源不断的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使人(更加开豁,更加聪明)
蕴含哲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借景喻理我会填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读书使人长智慧 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