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0 10: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jiǎo)__

(qī)
 息
迫不(jí)______待
毛骨(sǒng)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明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蔚藉。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乞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惠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隘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错别字


3.名句默写。(10分)
①青女素娥俱耐冷,
。(李商隐《霜月》)

,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梅雪争春未肯降,
。(卢梅坡《雪梅》)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对联)
⑥青山有幸埋忠骨,
。(岳墓对联)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对联)
4.
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2分)
①山清水秀——(

②粗茶淡饭——(

5.综合性学习(3分)
“童话里的世界五彩斑斓/雨露下的花朵扬起笑脸/我们是阳光少年/快乐地快乐地成长……”什么样的少年最阳光?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阳光应由心而发。当内心充满正能量,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传达给周边的人群,那就能令人感觉到温暖。内心的阳光可以带动少年克服各种问题与挫折,这样给自己带来阳光,也能给人一种阳光的感觉。
【材料二】:在绿地新建的300米跑道上,几百个人不分寒暑地一起跑步,却没有少年人;在全天开放的篮球场上,有人甚至要求雨天照常使用,却依然不是少年人。一个少年,从不运动,身体怎么会“阳光”?从不在绿色中感受自然,心灵又怎么会“阳光”?
【材料三】:由于缺少“与人分享”的经历,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争强好胜”,引导青年学生学会“与人分享”,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6-7题。(共5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冢
6.第二句中的“冷”字描写了露珠的清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共10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
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8分)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让他干吧!”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11.文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2.“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
13.年轻人在为“我”家劈柴时,母亲要阻止,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8题。(14分)
绳子那头
李少龙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14.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5.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16.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12)段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3分)
17.请分析文章第(1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8.请写出第(16)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三、作文(40分)
19.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
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章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名、人名。
参考答案
1.皎



2.
错别字










3.略
4.
①花好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②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
5.
示例:阳光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大自然;能够学会分享,为他人鼓掌。
6.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7.遥望明月,诗人不禁浮想联翩: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达感情含蓄蕴藉。
8.(1)这样
(2)轻视
(3)少
(4)害处、毛病、缺点
9.(1)
傅毅和班固相比,不分高低,但是班固却轻视他。
(2)
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是价值千金。
10.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斯不自见之患也。
11.示例: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年轻人的出场作铺垫;同时天气的寒冷与人情的温暖形成对比,借以突显文章的主题。
12.比喻、考张的修辞手法,将年轻人吃饺子写成“狼吞虎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非常饥饿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饺子的鲜美可口。
13.示例:父亲认为,年轻人不是讨饭的;如果不让他做,他心里会觉过意不去;让他做,虽然有些不妥,但让他心安。
14.在“我”(和母亲)的陪伴下,从事空调修理工作的父亲,在闷热的天气里身系粗绳(在绳子那头)吊在窗外十几米的墙上修空调。
15.①慈爱(爱孩子)把“我”全身抹遍防晒油,让“我”吃雪糕②细心把
“我”全身抹遍防晒油;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
戴手套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③吃苦耐劳(勤劳)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④善良
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⑤淳朴
接过雪糕道谢(答对三点即可)
16.父亲是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我”则是看到
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而感到后怕(害怕)、担心和心疼。
17.运用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时动作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我”对父亲的心疼。
18.父亲的勤劳和亲切关爱,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让“我”内心感到踏实、幸福而美好。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