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0 14: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8 《世说新语》二则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摹景状物以及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重点)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冰心的诗句: 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一起去认识两位古代的少年英才吧!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志人小说是在品藻(即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它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志人小说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太傅( ) 俄而( ) 雪骤( )
差( ) 可拟( ) 无奕( )
尊君在不( ) 撒( ) 柳絮( )fùézhòuchānǐyìfǒusǎxù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咏雪即谢安,字安石,东晋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章的义理。不久,一会儿。急。高兴的样子。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哥哥的儿子,即侄子。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大体。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不如,不及。乘风。因:趁、乘。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译文:朗读课文,讲述故事: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经过:寒雪日家中谢太傅、儿女们咏雪起因
发展
结果“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1、课文营造了怎样的一种家庭气氛? 课文中“寒雪”“内集” “欣然” “大笑乐” 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更好?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
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②“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4、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种写法?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补述“兄女”身份咏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正午时分。丢下(他)而离开。去,离开。(友人)才到。 乃,才。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这年。也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不是人哪!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舍弃。谦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就,副词。守信。拉,牵拉。他,指元方。回头看。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译文: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您父亲”。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敬词有
谦词有③④⑥⑦⑨ ①②⑤⑧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4、“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5、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对话背景:客人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聪慧明理
个性率真对话内容对话结果:客认错,元方入门不顾客人:无信、无礼元方:据理反驳◆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下车引之 (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玩耍
今义:戏剧,杂技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光顾◆一词多义则是无信(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尊君在不( )
待君久不至( )名词,信用形容词,真诚,诚实通“否”,表疑问表示否定◆词类活用友人惭 ( )形作动(意动用法),感到惭愧◆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通“否”,在问句句尾表询问◆文言句式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叙事平实,语言简练。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开篇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咏雪》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他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陈太丘与友期行》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