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教学目标
1.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2.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4.进一步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5.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检查预习:背景资料交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三、自主学习,摘读要点。
1.复习巩固。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2、摘读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11
月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
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摘读五部分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4、摘读三特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
年11
月5
日电/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
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
四.合作学习,探究难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仅报道了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有力地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
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1、求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
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寻异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
年4
月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
月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全课小结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