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 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敏伶俐 诸事不顾 有理有情
B.自曝自弃 茶饭无心 坐卧不定
C.呆头呆脑 嘟嘟哝哝 以词骇意
D.忙忙碌碌 挖心搜胆 精血城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2)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3)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3.指出诗中所指人物的名字。
(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指的人物是______。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指的人物是______。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的人物是______。
(4)在《红楼梦》中,“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人物是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______为线索,描写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______,名霑,字梦阮,号______,清代______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10题。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5.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
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说明理由。
7.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请从上文找出传神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好在哪里。
8.“这个人定要疯了!”“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两句话对香菱进行了______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香菱有什么作用?
9.联系香菱的身世与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想一想,她痴心学诗的目的是什么?
10.学习如香菱者,并不多见,香菱学诗对你有什么启示?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①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1.对照两段文字,黛玉关于读书的回答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回答贾母的话是实话,但对别人介绍过的惫懒人物宝玉懒得搭理,敷衍了事。
B.回答贾母的话是实话,回答宝玉的也是实话,并无本质区别,也无特殊用意。
C.黛玉如实回答贾母,却发现贾母对女孩子念书并不赞赏,故在回答宝玉时有所掩饰。
D.黛玉不知自己念书的程度如何,故在回答时前后犹豫不定。
12.宝玉骂通灵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在文段中,有一句话和它呼应,这句话是( )
A.妹妹可曾读书?
B.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C.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D.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3.宝玉给黛玉取字为“颦颦”,说“岂不两妙”,以宝玉而言,这“两妙”各妙在何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段中,贾宝玉对林黛玉共有四问,分别是问________、问____、问____和问玉。把问玉放在最后,如何理解?
15.“摔玉”事件反映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16.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17.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插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_____。
(2)符合人物特点的项是_________。
①多愁善感 ②精明能干 ③才华横溢 ④体弱多病 ⑤狠毒泼辣 ⑥孤芳自赏 ⑦世故圆滑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B项中的“自曝自弃”应为“自暴自弃”;C项中的“以词骇意”应为“以词害意”;D项中的“精血城聚”应为“精血诚聚”。
2.(1)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2)山川灵秀,人物杰出。(3)兴冲冲的样子。
3.(1)袭人 (2)探春 (3)迎春 (4)李纨
4.悲剧 贾家 曹雪芹 雪芹 小说
5.香菱苦心构思《咏月》第二稿。
6.前三句为一层,后面为一层。第一层正面写香菱如痴如醉,第二层侧面写香菱苦心学诗。
7.“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出神”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表现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8.侧面 表现香菱学诗的专注、认真、执着。
9.更多的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10.学习要专心勤奋,要乐学、善学、苦学。
11.C 12.D
13.(1)与黛玉本名有联系;(2)和黛玉的常见神态有联系。
14.读书 名 字 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而引发的,而且将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地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
15.反映了宝玉的叛逆反抗精神和渴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品格。
16.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17.(1)林黛玉 (2)①③④⑥
18.(1)示例一:传统报刊阅读率逐年下降,数字媒介阅读率增长迅猛(逐年上升)。示例二:传统报刊阅读率仍高于数字媒介阅读率,但差距越来越小。
(2)主要原因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网络及电子产品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