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的写景技巧。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3.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夜
一、新课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喧(xuān)响 夜莺(yīng) 欢嚷(rǎng) 沉浸(jìn)
2.作者简介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但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在音乐中感受夜的静谧和美好。
2.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与点拨齐读这首诗歌。
3.全班自由朗读诗歌,并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晚?
【交流点拨】《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交流点拨】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二)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交流点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2.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材、用词等方面考虑)
【交流点拨】诗歌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欢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欢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夜的静谧)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态)
(夜的美丽) 溪水 月色 大河 青草 (动态)
(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拓展延伸
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交流】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