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1课时)(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1课时)(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0-21 21:38:28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初中学生来说,科目多,学习压力加大,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我所教学生中一部分的学习习惯都比较差,所以,课堂上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八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充分利用导学案,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最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总结,达成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效果。
效果分析
本次课堂练习共两部分,选择题3个、综合题1个。计划用时五分钟,用于检测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交流选择题1,发现学生能当堂掌握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不仅能选出正确答案,而且还能把错误的搭配改正正确。选择题2考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条件,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错误,强调知识点的条理性。选择题3学生基本掌握本区形成鱼米之乡的原因。 对于综合题4,出错率较高的是最后一题,本题开放性较强,学生很难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精讲多练。
学生自主完成的题目出错较少,正确率比较高。
课后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条件。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产品分布。
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课: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首先进行“古今江南”大家把课下整理的关于江南的诗词拿出来。
展示:“古今江南”的景观图片 学生发言
教师:俗话说“湖广熟,天下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也是历代公认的富庶安居之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哪里呢?
自主学习:读图44页图1,完成“学案”第一题
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
学生利用该图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
教师:读本区地形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五个小平原组成,读图找出五个小平原。
学生在图中找出并齐读一遍
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有什么特点?
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
问:你从这幅图中,还能读出那些内容?
学生回答:地势低平,河流、湖泊多
学生再图中找出主要河流、湖泊。并读一遍。
思考:通过以上读图,请你分析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点?
过渡: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富庶安居之地,与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关。
自主学习:阅读45页区位条件正文,完成“学案”区位条件的1、2两题。
讨论:(同座间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区位条件?学生发言
归纳总结:区位条件,并记一遍
承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淡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
展示:农业的图片
教师:本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具有鱼米之乡之称,鱼是指渔业,米是指种植业。
自主学习:阅读45——46页“鱼米之乡”正文,完成“学案”1、2、3题。
展示资料:来自沙特的穆罕穆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发现与他的家乡差距如此之大,令他惊讶,也令他羡慕不已,因为他的家乡是一片干旱的沙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鱼米之乡。同学们,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解释一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吗?
合作探究:前后六位同学为一小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直方图,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水稻分布的特点?原因
归纳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展示:归纳小结,并记一遍
教师:本区利用有利的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的农产品?
展示:农产品分布图,读图完成表格
类型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经济作物
水果
农作物
?
?
?
?
过渡: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在全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取得哪些成效?
承转:最近几年,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产量,被东北地区超过,这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关。
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问:如何实现本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发展方向 记一遍
展示图片:农业发展的图片 突出“稻田养殖”的图片学生阅读教材46页的知识窗。
教师:本区人们正探索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总结:这节课,学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区位条件、农业三部分。下面对这三部分进行知识梳理。
展示:知识梳理
学生记两遍。
练习:
1、下列平原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是 (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苏皖沿江平原
2、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平原沿江分布,地势低平 B、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C、东临渤海和东海 D、拥有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
3、下列叙述与鱼米之乡无关的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B、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C、众多的河湖,为淡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D、长江中下游工业发达,人口稠密
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淮水为田,舟揖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这里不仅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更是历代公认的经济富足之地。
材料二:某地形图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该地形区是 平原。
(2)由材料二可知,该平原沿 分布,地势 ,河湖众多。
(3)本区众多的河流和胡泊,为淡水养殖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我国 最发达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成为著名的“ 。”
(4)举例说明,本区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请你为本区发展农业献计献策。
课件18张PPT。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古今江南请你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巫山黄 海东 海淮 河东 南 丘 陵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读图:找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有什么特点?沿江分布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点?地势低平,河湖众多读图:找出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区位条件归纳小结:
1、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
2、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3、河湖海连为一体,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
4、航运发达、交通便利。鱼米之乡合作探究 来自沙特的穆罕穆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发现与他的家乡差距如此之大,令他惊讶,也令他羡慕不已,因为他的家乡是一片干旱的沙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鱼米之乡。同学们,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解释一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吗?武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归纳小结:
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既灌溉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河湖众多,为淡水养殖提供有利条件。鱼米之乡读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蚕丝柑橘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取得哪些成效?1、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2、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思考:1、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人口数量的增加、工矿企业的增多和城市面积的扩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用地不断减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如何实现本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促使农业向高产、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高产杂交水稻茶园知识梳理长江中下游平原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 山以东,东临黄海、 海,北起 河,南到 东南丘陵。巫东淮1、地势 , 纵横交错, 星罗棋布。
2、 、 资源丰富。
3、 连为一体,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
4、 发达、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低平河汊湖荡水资源渔业河湖海航运鱼米之乡发展农业生产有利条件:
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本区是我
国 最发达的地区。
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不断被减少。
可持续发展
限制占用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 农业,促使农业向高产、 、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耕地出口创汇高效水稻农业用地淡水渔业巩固提升1、下列平原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是 (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苏皖沿江平原
2、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平原沿江分布,地势低平 B、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C、东临渤海和东海 D、拥有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
3、下列叙述与鱼米之乡无关的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B、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C、众多的河湖,为淡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D、长江中下游工业发达,人口稠密BCD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淮水为田,舟揖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这里不仅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更是历代公认的经济富足之地。
材料二:某地形图(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该地形区是 平原。
(2)由材料二可知,该平原沿 分布,地势 ,河湖众多。
(3)本区众多的河流和胡泊,为淡水养殖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我国 最发达地区。
由于长期种植水稻,成为著名的“ 。”
(4)举例说明,本区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请你为本区发展农业献计献策。长江中下游江低平淡水渔业鱼米之乡教材分析
教材以 “江南水乡”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首先,学生通过读图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范围、地形特点。其目的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获取知识。这部分教材以图的形式出现,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一。
第二部分是区位条件优越,教材正文不多,但包含的内容却十分的丰富,学生要利用前面的学习的地形、河流等内容分析出本区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也为“鱼米之乡”做好铺垫,因此,区位条件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农业“鱼米之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一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二是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三是农产品的分布。图2直观展现出农产品的分布,利用武汉的气候直方图分析出本区水热条件优越,体现内容标准“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的要求。第二段着重介绍发展淡水渔业有利的条件。至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地域特色突显出来:农业发达,物产丰富,鱼米之乡。最后一段,阐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难理解农业向高产、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教材增加了知识窗,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观评记录——《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一课时》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这堂课以多媒体教学为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 .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2.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五、从课堂结构安排看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六、从教学效果上看
通过课堂测评来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很好,能通过分析正确获得 形成某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七、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重、难点要给学生一个提前认知的过程,如“鱼米之乡的原因”。
2、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4、 知识点需要整合,避免零碎。

评测练习
1、下列平原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是 (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苏皖沿江平原
2、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平原沿江分布,地势低平 B、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C、东临渤海和东海 D、拥有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
3、下列叙述与鱼米之乡无关的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B、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C、众多的河湖,为淡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D、长江中下游工业发达,人口稠密
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淮水为田,舟揖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这里不仅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更是历代公认的经济富足之地。
材料二:某地形图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该地形区
是 平原。
(2)由材料二可知,该平原沿 分布,地势 ,河湖众多。
(3)本区众多的河流和胡泊,为淡水养殖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我国 最发达地区。
由于长期种植水稻,成为著名的“ 。”
(4)举例说明,本区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请你为本区发展农业献计献策。
课标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一课时,共包括范围、区位条件、鱼米之乡三部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的条件及发展方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降低了难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的条件,但在教学中则采用本区气候直方图、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出发展农业的条件。而农业发展方向,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农业向高产、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教材增加了知识窗,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