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
2014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八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
词义。把握记叙的六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
叙文的能力。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
思想感情。4、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浓浓
的母子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蜡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后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古诗名句,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6分钟时间浏览一下这篇课文,并给每个段落标上序号。)
二、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迫击炮(pǎi
jī
pào)
拂晓(fú
xiǎo)
瓦砾(wǎ
lì)
地窖(dì
jiào)
匍匐
(pú
fú)
舀水
(yǎo
shuǐ)
腋窝
(
yè
wō)
精疲力竭(
jié
)
名副其实(
fù
)
揣在
(
chuāi)
鞠躬(jū
gōng)
烧灼(zhuó)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肃穆(sù
mù)
永垂不朽(
chuí)
桥头堡(
)
2、拿出查阅的有关作者简介。拿出查阅的关于二战时的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拿出查阅到的南斯拉夫解放时的资料。
4、快速浏览课文,抓住文章主要故事情节复述课文。三
、小组合作探究
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并用“我被 所感动,
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
2
、结合全文,说说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意对即可)
①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
归类。)
第一问:①炮火:11次;
②蜡烛:6次
③黑围巾:4次
④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第二问:①多次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
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多次写蜡烛,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③多次写黑围巾,表现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④“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明确: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四
、课堂展示1、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补充)2
、针对疑难问题老师适当补充。五、
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者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多付出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六、课堂检测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明确: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2、“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象,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七、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3.蜡烛
两国人民战斗的友谊
红军的生命之光
南斯拉夫人民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