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7、《背影》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学法指导
这篇散文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学习时应主动走进文本,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为重点,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感、思以充分阅读为基础,充分阅读又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领悟。可先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看全文共写了几次背影,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注意分析“我”对父爱理解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我”的心理,以便更好地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情。找出父亲说的几句话,结合语境理解其中包含的感情,并品味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 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等。《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踌躇:
触目伤怀:
蹒跚:
自已:
颓唐:
3、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a.感知动情。
阅读课文后,请你用“文章_____________最感人,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b.感知人物。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父亲的性格?
c.深情朗读。
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请你深情朗读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的最好)
2、思考下列各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
子。作者交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3)在送行时,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4)文章几次写到背影?请从文中找出,并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
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一、自主学习
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阅读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回答问题。(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 )大马褂,( )棉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以及其中蕴含的感情。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与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⑴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为什么突出黑色?
⑵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吗?
⑶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爬月台的?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3、找出作者几次流泪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长辈面前,也有过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 现在你如何评价自己当时的作法?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检测
1、书写完全正确的(
)
A.悲哀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赋闲
谋事
踌躇
2、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
(心)
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D.颓唐(失败的样子)自已(控制,抑制住)
3、迁移过关
心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仍陪伴儿子下海捕蟹。
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
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
“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桅灯(
)
②扁舟(
)
③漩涡(
)
④踉踉跄跄(
)(
)
(2)用“‖”在文中给文章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
答: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
(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
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