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说“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说“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09:2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说“屏”》教案
学习目标: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激发审美情趣,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板书文题)
二、走近屏风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的花纹,故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 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投影不同类型的屏风图片
三、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四、字词检测
纳凉(nà liáng):享受凉爽。纳:享受.
帷幕(wéi mù):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伧俗 (cāng sú) :粗俗、鄙浅。
缓冲(huǎn chōng):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造型(xíng):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五、理清结构
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六、走进文本
1.屏风究竟是什么东西?
屏者,障也;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挡风);艺术点缀
2.浏览2-4小节,思考作者分别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第2节(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第3节(屏的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可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木屏、石屏、竹屏。
第4节(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
屏的功能及设置在于:“巧”
七、合作探究
1.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古画的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喜爱 向往 赞赏
2.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有什么作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1)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屏风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都突显了中国文化,两者是相称的。
举例分析:
a.引用《秋夕》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开篇,营造一种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的定义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赋予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
C.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使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更好的表达作者希望人们重视屏风文化艺术性的愿望。
八、品读赏析
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举例子:“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分析相关的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乏味。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九、拓展延伸:屏风在古代文人笔下展现出的风姿
示例:
1.《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上几分暗淡与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3.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十、小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十一、布置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文。
2.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其中一件,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特征功能。题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