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09: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大自然的语言
2014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八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弄清词语的读音及意义。
2.教师、学生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抽查重点字词注音或意思。
翩( )然 连翘( ) 风雪载途( ) 衰( )草连天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合作探究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是竺可桢先生对于物候、物候学知识的介绍,文章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而准确。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6)以上几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6)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意义。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二、集体探究,解决疑难
将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左右”一词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3.“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的语言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生动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既能吸引读者,同时又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