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09: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师: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二、回顾内容
本文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逻辑顺序
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1、品读重点语段
2、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问题研究
1.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
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文章中涉及“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有哪些?
涉及“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叶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四、研读赏析
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
1.第一自然写什么?按什么顺序?
说明物候现象。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
2.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
说明劳动人民能根据自然现象安排农事。举例子,按时间先后及由植物到动物的说明顺序。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说明顺序怎样?
说明什么叫物候与物候学。由古代到近代,由起源到发展,由知识到科学。
4.精读课文6~10段??
提问:
1、用自己的话陈述物候现象 来临的决定因素。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3、介绍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2.举例子、列数字
3.不能调整。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学习说明方法
师: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以7-10段为例学习
生回答,师明确:详见课件
侧重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难点: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六、学习语言特色
(一)准确、严谨
示例: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此外,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上面的特点
(二)准确、生动、典雅
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示例: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八、布置作业
1、描述你‘听’过的大自然的语言。
2、举一则例子,证明物候现象受外界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