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09: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
2.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学习目标及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恐龙的灭绝
恐龙在地球上足足生存了一亿四千多万年之后,竟突然全部都神秘的消失了。在六千七百万年前,暴龙之类的肉食龙类、脚龙类、鸭嘴龙类和鸟脚龙类还相当繁盛,然而两百年之后竟全部都绝迹了。在六千五百万年前之後所形成的岩层中就再也没有恐龙的化石,不只陆地上的恐龙如此,甚至在空中飞行的翼龙类、在水中游泳的蛇颈龙类和沧龙类也随之消失,就连水中的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菊石类等也不例外。根据化石显示,这些集体死亡事件是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科学家们对那么多动物死亡的原因至今仍然感到迷惑。
3.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详见课件
2.填空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见课件
四、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课件附以图示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答案详见课件
五、品读重点
阅读5—9节:
1、体会下列说法的正误:
A.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B.泛大陆: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拼合起来,而地球则仅由一个陆地构成,人们称之为“泛大陆”。
C.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恐龙随陆地漂移到泛大陆 的各个地方,而那些泛大陆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适合恐龙生活。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六、合作探究
1.理清说明顺序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师明确:逻辑顺序
2.揣摩语言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举例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七、小结
1.说明对象:
板块构造或地壳在进行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2.层次结构:
(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7)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大陆在漂移。——简介“泛大陆”理论。
(8-12)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板块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13-15)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3.说明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相和严密性
八、布置作业
收集、阅读关于大陆漂移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