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09: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复述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二、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发现桃花源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二)进入桃花源
1、渔人见到什么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离开桃花源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探究疑难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四、探究主题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3.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师总结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五、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
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七、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B、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下列内容的语句
桃花源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人生活安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试一试: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八、结语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九、作业超市
再造想象:
1、
我来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