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桃花源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课《桃花源记》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09: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年


班级
姓名
21、《桃花源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晋太元中(

缘溪行(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遂与外人间隔(

及郡(
)下
诣(
)太守
刘子骥(

2、抽查课文背诵。
3、抽查疏通文意的情况。
4、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整理)。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二、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那几件事?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或(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
生活环境的?)(用原句或自己概括)
6、渔人来到桃花源,村里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
会风气?
7、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解。
三、课堂展示:
五、课堂检测:

1、找出本文的成语,查字典,弄清成语的意思。
出自本课成语:
2、填空:
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
(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
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
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
事内容等方面。
2、展示背诵成果。
3、分析课文,掌握重点实词。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3、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渔人“不
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4、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5、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6、故事颇有传奇色彩?表现在哪里?
陶渊明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__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
理想?
二、课堂展示:
三、教师小结: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
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五、课堂检测:
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
(1)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
今:
交通
古:
今:
妻子
古:
今:
无论
古:
今:
绝境
古:
今:
不足
古:
今:
如此
古:
今:

古:
今:
(2)一词多义
舍:
乃:
具:
志:
遂:
寻:
(3)同义词
具、悉、咸、皆:
缘、扶:
云、道:
乃、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