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10: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整体感知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师小结,投影: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活用文本,走进“石壕村”: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六、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七、赏析美点
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2、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呼 啼 怒 哭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3、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八、课堂练习: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九、拓展延伸
1.想象老妪一家的将来命运;
2.联系现实,谈谈感想或收获。
十、小结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
改写《石壕吏》;
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